第九章 “开窍”也得压着点
知识竞赛的决赛日益临近,林栋的“教辅生意”也悄然步入正轨。凭借着对“畅销款”的敏锐嗅觉和“帮同学代购”的稳妥模式,他又陆续出手了几次,每次量都不大,目标明确,赚取的利润虽然不多,却稳定地充实着他的小金库,也偶尔能补贴家里一点油盐钱。
父亲林建国依旧早出晚归地打零工,但脸上的阴霾似乎被儿子那次上交的“奖金”驱散了些许。母亲周梅数钱时叹气的次数也少了点,甚至有一次破天荒地买了半斤肉,包了一顿白菜猪肉馅的饺子。家的缝隙里,开始艰难地透进一丝微光。
林栋并没有被这点小小的成功冲昏头脑。他清楚地知道,倒卖教辅只是权宜之计,是利用信息差赚快钱,并非长久之道。他的根基,必须扎在学校的土壤里,用实实在在的成绩和表现,为自己赢得更稳固的立足点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重生带来的最大优势,并非那点可怜的商业信息,而是远超这个时代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方法和自律能力。一个经历过高考、大学乃至社会毒打的灵魂,重新面对初中知识,那种降维打击的感觉,就像是职业球员混进了业余少年组。
但他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从一个成绩中游的学生骤然跃升到顶尖,太过骇人听闻,必然引来不必要的关注和怀疑。他需要的是一个合理的、循序渐进的提升过程。
他的目标锁定在了班级前十,年级前五十。这个名次足够优秀,能赢得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获取更多资源,又不会显得太过突兀。实现这个目标的第一步,就是从最拉分的数学入手。
周三上午的数学课,讲的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这是初一下学期的内容,但在初二的综合题里经常出现,是不少学生的难点。
数学老师姓赵,是个教学严谨、不苟言笑的中年男人。他在黑板上出了一道结合了路程和速度的复杂应用题,环视教室:“这道题有点难度,谁愿意上来试试?”
教室里一片寂静,大多数同学都低下头,避免与老师目光接触。这种题需要清晰的思路和较强的逻辑能力,很容易踩坑。
林栋知道机会来了。这道题的解法他烂熟于心,甚至能给出两种不同的思路。但他没有立刻举手,而是等待了片刻,直到确认真的无人响应,才缓缓举起了手。
赵老师有些意外地推了推眼镜。林栋最近的数学作业确实有所进步,错题少了,步骤也清晰了许多,但主动挑战难题,还是头一遭。
“林栋?你来试试。”赵老师点了名。
林栋站起身,走向讲台。他能感觉到身后同学们投来的目光,有好奇,有怀疑,也有同桌张伟挤眉弄眼的鼓励。他拿起粉笔,略作沉思(假装需要思考),然后在黑板上开始书写。
他没有追求最简洁的解法,而是用了最基础、最规范的步骤,设未知数,列方程组,一步步推导,求解,甚至还在最后验算了一遍。整个过程条理清晰,字迹工整,如同教科书般的示范。
写完后,他放下粉笔,面向老师:“老师,我解完了。”
赵老师仔细地看着黑板上的步骤,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和赞许。他点了点头,难得地用比较温和的语气说:“很好,步骤完整,答案正确。尤其是验算这一步,很多同学都会忽略,很好。下去吧。”
教室里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几个数学好的学生也露出了认同的表情。林栋平静地回到座位,宠辱不惊。
下课铃响,赵老师刚走出教室,一个身影就站到了林栋的课桌旁。
是数学课代表,吴小燕。
吴小燕在班里是个特殊的存在。成绩常年稳居班级前三,尤其是数学,极少丢分。她梳着简单的马尾辫,眼睛很大很亮,看人时总带着一种专注和认真,性格有些文静,甚至有点内向,但涉及到学习问题,又会表现出一种执拗的较真劲儿。她不是那种耀眼夺目的女生,但像一株安静生长的小树,自有一股挺拔向上的气质。
前世里,林栋和她的交集几乎为零。一个是沉默的中下游学生,一个是专注的优等生,像是两条平行线。
此刻,吴小燕拿着自己的笔记本,指着上面一道她用红笔圈出的题,声音清脆而直接,带着一丝探讨的语气:“林栋,你刚才黑板上的解法第二步,设甲的速度为x,乙的速度为y,为什么后面列第二个方程的时候,是用总路程减去甲走的路程,而不是直接用乙的速度乘以时间?我觉得直接设乙的时间为t,然后……”
她认真地阐述着自己的思路,眉头微微蹙起,显然这个问题困扰了她,她渴望得到一个更优化的解法或者一个确切的解释。
林栋心里微微一动。他看了一眼那道题,立刻明白吴小燕的思路卡在了哪里。她的想法不能算错,但会使方程组变得稍微复杂一点。
他拿起笔,在草稿纸上轻轻画了一条线段图,没有直接否定她的想法,而是用引导的语气说:“你的思路也可以解出来。不过你看,如果按照我设的未知数,这里甲和乙的时间其实是同一个未知量,因为他们是同时出发相遇的。用总路程减,可以直接消去这个时间未知数,方程会更简洁一些。你可以试试看两种方法,结果应该是一样的,但步骤多少有区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