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来的130亿年中,宇宙经历了以下关键演化:
恒星演化:小质量恒星(如太阳)通过核聚变将氢转化为氦,最终演化为白矮星;大质量恒星以超新星爆发结束生命,抛射重元素(如碳、氧、铁)并形成中子星或黑洞。
星系形成:暗物质晕(由暗物质主导的引力势阱)吸引普通物质(气体、恒星),形成螺旋星系(如银河系)、椭圆星系(如M87)等不同类型。
星系团与超星系团:星系通过引力相互吸引,形成更大的结构(如室女座超星系团,包含约100个星系团)。
宇宙加速膨胀:约60亿年前,暗能量(一种具有负压强的神秘能量)的主导作用超过物质,宇宙膨胀速率开始加速(由Ia型超新星观测证实)。
第三章 可观测宇宙的天体图谱:从微观粒子到宇宙结构
可观测宇宙中包含约2万亿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有1000亿至1万亿颗恒星。这些天体根据物理性质和形态可分为多个层次,共同构成复杂的宇宙结构网络。
3.1 行星:宇宙的基本能量单元(与恒星的对比)
行星是围绕恒星运行的天体,自身不发光(除褐矮星外),通过反射恒星的光被观测到。太阳系内的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是研究行星的“实验室”,而系外行星的发现则拓展了我们对行星系统的认知。
类地行星(岩石行星):如地球、火星,主要由硅酸盐岩石和金属核心组成,密度高(地球密度5.5g/cm3),体积小(直径约1.2万~1.5万公里)。
类木行星(气态巨行星):如木星、土星,主要由氢、氦组成,没有明确的固体表面,密度低(木星密度1.33g/cm3),体积大(木星直径约14万公里)。
冰巨星:如天王星、海王星,含有大量水、氨、甲烷等冰物质,介于类地行星与类木行星之间。
系外行星的发现始于1995年(飞马座51b),目前已发现超过5000颗。其中,TRAPPIST-1系统拥有7颗类地行星,3颗位于宜居带内,是寻找外星生命的重要目标。
3.2 恒星:宇宙的核反应工厂
恒星是可观测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其核心通过核聚变将轻元素转化为重元素,释放能量。恒星的演化由其质量决定:
小质量恒星(M<0.5M_☉):寿命长达数万亿年(远超当前宇宙年龄),最终缓慢冷却为黑矮星(目前尚未观测到,因宇宙年龄不足)。
中等质量恒星(0.5M_☉≤M≤8M_☉):如太阳,主序阶段约100亿年,最终抛射外层形成行星状星云,核心坍缩为白矮星(由电子简并压支撑)。
大质量恒星(M>8M_☉):主序阶段仅数百万至数千万年,核心依次进行氢→氦→碳→氧→硅→铁的聚变(铁聚变吸热,无法释放能量),最终核心坍缩引发Ⅱ型超新星爆发,外层物质被抛射,核心形成中子星(由中子简并压支撑)或黑洞(无简并压支撑,引力无限坍缩)。
3.3 致密天体:恒星死亡的“墓碑”
当大质量恒星耗尽核燃料,其核心会在引力作用下坍缩,形成致密天体:
白矮星:质量与太阳相当(约1.4M_☉以下,钱德拉塞卡极限),直径仅约1万公里(地球大小),密度高达10^9kg/m3(1吨/立方厘米)。天狼星B(天狼星A的伴星)是最着名的白矮星,其轨道运动帮助验证了广义相对论(1915年爱因斯坦通过其引力红移现象首次验证)。
中子星:质量约1.4~3M_☉(奥本海默-沃尔科夫极限),直径仅约20公里,密度高达10^{17}kg/m3(原子核密度)。中子星的自转极快(如蟹状星云脉冲星,自转周期33毫秒),磁轴与自转轴不重合时,会释放周期性电磁脉冲(射电、X射线、γ射线),成为研究中子星物理的“灯塔”。
黑洞:质量超过3M_☉的天体,引力强大到连光都无法逃脱。黑洞的边界称为“事件视界”,其半径(史瓦西半径)r_s=2GM/c^2。例如,太阳若坍缩为黑洞,史瓦西半径仅约3公里;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A(Sgr A)质量约430万倍太阳质量,事件视界半径约1200万公里(约0.08天文单位)。
3.4 星系:恒星的“宇宙城市”
星系是由恒星、星际气体、尘埃和暗物质组成的巨大系统,直径从数千光年(矮星系)到数十万光年(椭圆星系)不等。根据形态,星系可分为三类:
螺旋星系(如银河系、仙女座星系M31):具有旋转的盘状结构,包含旋臂(恒星形成活跃区)、核球(中央密集恒星区)和晕(暗物质与稀疏恒星分布)。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包含约2000亿颗恒星,太阳位于距银心约2.6万光年的猎户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