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参数:轨道半长轴0.72AU(1.08亿公里),公转周期225天,直径公里(地球的95%),质量4.87×102?kg(地球的82%),被称为“地球的姐妹星”。
表面与地质:金星表面被浓厚大气覆盖(表面气压92巴,相当于地球海洋900米深处压力),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96.5%),仅含3.5%氮气和微量硫酸云。通过雷达测绘(如麦哲伦号探测器),科学家发现其表面90%被玄武岩覆盖,分布着1600余座火山(其中80%为盾状火山),部分火山可能仍在活动(如马亚特火山)。
失控温室效应:金星的大气循环极为特殊——赤道接收的太阳能被硫酸云反射30%,但剩余热量被二氧化碳困住,表面温度高达462℃(比水星白天还热)。这种“失控”源于早期可能存在的液态水蒸发:水蒸气是强效温室气体,进一步升温导致水蒸气逃逸到太空,形成正反馈循环。目前金星大气中已无液态水,仅存微量水蒸气(约地球的0.002%)。
逆向自转与磁场:金星是太阳系唯一逆向自转(自东向西)的行星,自转周期243天(比公转周期还长)。其无全球偶极磁场(仅有微弱的感应磁场),可能因自转太慢无法驱动外核发电机效应,导致大气中的水蒸气更容易被太阳风剥离。
4.3 地球:唯一已知生命的“蓝色星球”
基本参数:轨道半长轴1AU(1.5亿公里),公转周期365天,直径公里,质量5.97×102?kg。
独特的环境条件:
液态水:地球是太阳系唯一表面有稳定液态水的行星(覆盖71%面积),水的存在与日地距离(“宜居带”)、大气厚度和磁场密切相关;
板块构造:地球的地壳被划分为7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通过俯冲、碰撞和扩张不断循环(如大西洋中脊的扩张速率约2.5cm/年)。板块运动释放二氧化碳(通过火山),同时通过风化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形成气候长期稳定的“碳循环”;
磁场保护:地球外核的液态铁镍流动产生强偶极磁场(表面强度约0.5高斯),偏转太阳风,保护大气不被剥离(对比火星因磁场消失导致大气稀薄)。
生命与演化:地球生命诞生于约38亿年前(如西澳叠层石中的微生物化石),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再到复杂多细胞生物,最终演化出智慧文明。这一过程依赖于液态水、稳定的能量来源(阳光)和适宜的大气成分(氧气占21%,由蓝藻和植物光合作用产生)。
4.4 火星:“过去可能湿润”的红色星球
基本参数:轨道半长轴1.52AU(2.28亿公里),公转周期687天,直径6779公里(地球的53%),质量6.42×1023kg(地球的11%)。
表面与地质:火星表面呈红色(因富含氧化铁),分布着太阳系最高的火山——奥林匹斯山(高度21公里,基底直径600公里)和最长的峡谷——水手谷(长4000公里,深7公里)。其地貌显示曾有大量液态水:北极冰盖含水冰和干冰(二氧化碳冰),南部高原有河流冲刷的三角洲遗迹(如杰泽罗陨石坑,毅力号探测器正在此处寻找生命迹象)。
大气与气候:火星大气极稀薄(表面气压0.6%地球),96%为二氧化碳,仅含0.13%氧气。由于缺乏全球磁场,太阳风剥离了大部分大气(早期气压可能是现在的5-10倍),导致液态水无法稳定存在(蒸发后分解为氢和氧,氢逃逸到太空)。目前火星仅存固态水(极地冰盖和地下冰)。
探测与未来:自1965年水手4号首次飞掠以来,人类已发射20余个火星探测器。2021年着陆的“毅力号”采集了首批火星岩石样本(计划2033年由“火星样本返回任务”带回地球),而“星舰”(Starship)等载人探测计划已将火星列为下一个载人登陆目标。
结语:内太阳系的多样性与共性
从水星的炼狱到火星的荒芜,从金星的失控到地球的生机,内太阳系的四颗类地行星以截然不同的面貌展示了天体演化的复杂性。它们的共性(岩石结构、固态表面)源于相同的形成原料(内盘的金属与岩石),而差异(大气、温度、地质活动)则由初始质量、轨道位置、撞击历史和内部动力学共同塑造。
下一期将深入中太阳系与外太阳系,探索气态巨行星的风暴、冰巨星的神秘环系,以及柯伊伯带与奥尔特云的遥远世界,完整呈现太阳系的全景图。
注:第二篇幅将涵盖木星至海王星的气态/冰巨星特征、柯伊伯带与奥尔特云、太阳系边界探测(如旅行者号)及未解之谜(如第九行星假说),并附参考文献与扩展阅读建议。
太阳系及八大行星(第二篇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