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太阳系:气态巨行星的“气体王国”与环系奇迹
从中太阳系的定义(小行星带至海王星轨道,约2.2-30AU)开始,太阳系的主角从岩石行星转向两类更庞大的天体——气态巨行星(木星、土星)与冰巨星(天王星、海王星)。它们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2%以上(木星独占71%),不仅主导了中太阳系的引力格局,更以复杂的环系、庞大的卫星家族和剧烈的磁场活动,成为太阳系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明星天体”。
5.1 木星:太阳系的“保护神”与“小太阳系”
5.1.1 基本参数与结构:气态巨行星的典范
木星是太阳系体积最大(直径13.98万公里,地球的11倍)、质量最大(1.9×102?kg,地球的318倍)的行星,轨道半长轴5.2AU(约7.78亿公里),公转周期11.86年。若将其视为“失败恒星”,其质量仅为太阳的千分之一(需达太阳质量8%才能触发氘核聚变),但已足够用引力重塑整个中太阳系。
木星的结构分为三层:
核心:质量约10-30倍地球,由岩石(铁、镁、硅)与金属氢混合组成,温度高达2万℃,压力达1亿巴(地球核心的10倍);
液态金属氢层:核心外包裹着约7万公里厚的液态氢,因高压失去电子,呈现金属导电性。这一层是木星强磁场的源头——氢原子的快速旋转(随行星自转)产生电流,生成太阳系最强的行星磁场(表面强度14高斯,地球的2万倍);
大气层:最外层是对流活跃的气态层,主要成分为氢(89%)和氦(10%),含微量甲烷、氨、水蒸气及有机分子(如乙烷)。大气中可见清晰的“带纹”(深色的 belts 与浅色的 zones),由不同纬度的上升/下沉气流形成,风速可达600km/h。
5.1.2 大气活动:永不停歇的风暴与雷暴
木星大气的标志性特征是大红斑(Great Red Spot)——一个持续数百年的巨型反气旋风暴,直径曾达3个地球宽度(目前缩小至1.3个地球)。其颜色源于大气中的磷、硫化合物在紫外线照射下的化学反应,而风暴的持久性得益于木星无固体表面的“摩擦耗散”,能量持续由内部对流补充。
除大红斑外,木星大气中还存在“珍珠链”(白色椭圆风暴群)、闪电(能量是地球闪电的1000倍)等现象。2020年朱诺号探测器发现,木星极地的风暴群呈多边形结构(8个极地风暴围绕中心气旋),与地球的飓风完全不同,暗示其大气动力学受高速自转(周期9小时55分)和强磁场的双重调控。
5.1.3 卫星系统:太阳系内的“迷你太阳系”
木星拥有95颗已知卫星(截至2024年),其中最着名的4颗伽利略卫星(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由伽利略望远镜于1610年发现,它们的特征堪比小型行星:
木卫一(Io):太阳系火山活动最剧烈的天体,因木星与邻近卫星(欧罗巴、加尼美得)的潮汐加热,表面有400余座活火山,喷发高度达300公里,熔岩流覆盖面积相当于地球陆地总和;
木卫二(Europa):直径3122公里(略小于月球),表面覆盖厚达10-30公里的冰壳,下方存在深度达100公里的液态水海洋(水量是地球的2倍)。哈勃望远镜观测到其冰面有水蒸气喷发(高度200公里),暗示海洋与岩石核心接触,具备生命诞生的化学条件(如热泉口);
木卫三(Ganymede):太阳系最大卫星(直径5268公里),拥有自身的磁场(唯一拥有磁层的卫星),冰壳下存在咸水海洋,可能与液态水层混合形成“咸冰”;
木卫四(Callisto):表面布满陨石坑(最古老的地貌达40亿年),冰壳厚达150公里,下方可能存在液态水海洋,但因远离木星潮汐加热,地质活动微弱。
木星的卫星系统不仅是研究天体演化的“天然实验室”,更因欧罗巴、木卫二的潜在宜居性,成为未来探测的重点(如NASA的“欧罗巴快船”任务计划2024年发射)。
5.2 土星:环系的“美学大师”与低密度奇迹
5.2.1 基本参数与结构:最“轻”的巨行星
土星轨道半长轴9.54AU(约14.3亿公里),公转周期29.46年,直径11.65万公里(地球的9.5倍),质量5.68×102?kg(地球的95倍),但密度仅0.687g/cm3(可浮在水面)。其结构与木星类似,但核心更小(约15倍地球质量),液态金属氢层更厚(占比达60%),大气中氦含量更低(仅3-4%,因早期分离沉入核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