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王星轨道半长轴30.1AU(约45亿公里),公转周期165年,直径4.92万公里(略小于天王星),质量1.02×102?kg(比天王星重17%,因密度更高)。它是唯一通过数学预测(亚当斯、勒维耶计算天王星轨道异常后)发现的行星——1846年伽勒据此定位并确认。
6.2.2 结构与大气:狂暴的风暴与云层
海王星的结构与天王星类似,但内部热量释放更剧烈(地球的2.6倍),驱动更强烈的天气系统:
大气:氢(80%)、氦(19%)、甲烷(1.5%),甲烷吸收红光,使其呈现更深的蓝色(比天王星更鲜艳)。大气中可见“大黑斑”(类似木星大红斑的反气旋,直径约1.3万公里,1994年哈勃望远镜观测到其消失,新的风暴“小黑斑”出现)、“滑行车”(高速移动的亮云,速度达2000km/h);
内部:核心质量约地球的1.2倍,冰幔更厚(含更多氨和硫化氢冰),磁场强度27高斯(地球的5倍),但偏移核心47%半径,与天王星类似。
6.2.3 卫星与环:海卫一的“逆行之谜”
海王星拥有14颗已知卫星(截至2024年),最着名的是海卫一(Triton)。作为唯一逆行轨道(自东向西)的大卫星,海卫一很可能被海王星引力捕获(原属柯伊伯带)。其表面有冻结的氮、甲烷冰,活跃的间歇泉(喷发高度8公里,喷出氮气与尘埃),暗示内部仍有热量(可能因放射性衰变或潮汐加热)。
海王星环系统包含5条主环(如亚当斯环),由尘埃组成,可能因海卫一的引力摄动形成。环的亮度随时间变化,暗示存在未发现的“牧羊犬卫星”。
七、柯伊伯带与奥尔特云:太阳系的“外围疆域”
从中太阳系向外延伸,太阳系的边界由两个冰质天体库定义——柯伊伯带(Kuiper Belt)与奥尔特云(Oort Cloud)。它们不仅是短周期彗星与矮行星的家园,更保存了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物质,是研究行星演化的“时间胶囊”。
7.1 柯伊伯带:短周期彗星的“诞生地”
柯伊伯带是位于海王星轨道外(30-50AU)的扁平盘状区域,由冰质天体(水、氨、甲烷冰)和岩石组成,总质量约为地球的0.1-0.2倍。其结构类似小行星带,但更寒冷、天体更多(估计有10万颗直径>100公里的天体)。
7.1.1 主要天体:矮行星与“类冥天体”
柯伊伯带最着名的天体是冥王星(直径2370公里),2006年被IAU分类为矮行星(因未清空轨道附近物质)。其他重要天体包括:
阋神星(Eris):直径2326公里(略小于冥王星),轨道更椭圆(偏心率0.44),曾引发“行星再定义”争议;
鸟神星(Makemake):直径1430公里,表面覆盖甲烷冰,无大气;
妊神星(Haumea):形状椭球形(因自转快,周期4小时),拥有两颗小卫星,可能由碰撞形成。
这些天体被称为“类冥天体”(Plutinos),多数处于与海王星的3:2轨道共振(绕太阳3圈,海王星绕2圈),因此轨道稳定。
7.1.2 形成与演化:海王星迁移的“遗产”
柯伊伯带的当前结构与海王星的轨道迁移密切相关。模拟显示,海王星形成时可能位于更内侧(约20AU),通过引力散射将小天体推向远方,自身则迁移到30AU轨道。这一过程清空了部分区域(形成柯伊伯带“空隙”),并将大量冰质天体推入高倾角、高离心率轨道(成为离散盘天体)。
7.2 奥尔特云:长周期彗星的“终极仓库”
奥尔特云是太阳系最遥远的区域,分为内奥尔特云(2000-AU)和外奥尔特云(-AU,约1.6光年),呈球形包裹整个太阳系。其总质量约为地球的5倍,由冰质彗星核(直径1-100公里)组成,保存了太阳系形成时(46亿年前)的原始物质。
7.2.1 起源与结构:原行星盘的“残余云”
奥尔特云的形成有两种假说:
原行星盘外沿:太阳星云的外围物质(>15AU)因温度过低未凝聚成行星,直接形成冰质天体,受太阳引力束缚形成奥尔特云;
行星散射:木星、土星等巨行星的引力将柯伊伯带天体抛射至遥远轨道,最终形成奥尔特云。
外奥尔特云天体的轨道极度椭圆(偏心率>0.999),近日点在1000AU以内,远日点达1光年,仅受太阳引力与银河系潮汐力影响。
7.2.2 意义:彗星与太阳系演化的“时间胶囊”
奥尔特云彗星是太阳系最古老的“化石”。当它们的轨道被恒星引力扰动(如近距离经过的恒星)或银河系潮汐力改变时,会向太阳系内侧坠落,成为长周期彗星(周期>200年,如哈雷彗星实为短周期,来自柯伊伯带)。通过分析彗星的成分(如氘/氢比例、有机分子),科学家可推断太阳系形成时的星际环境,甚至寻找生命起源的线索(彗星可能将有机物带到早期地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