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鹅座X-1的名字,来自它在天鹅座的位置,以及它的X射线辐射。“X”代表X射线源,“-1”是它在天鹅座X射线源列表中的编号(第一个被发现的天鹅座X射线源)。
有趣的是,天鹅座本身是一个“星座明星”:它包含天津四(Deneb),一颗亮度达1.26等的蓝白色超巨星,是夏季大三角的顶点之一。而天鹅座X-1就藏在这颗亮星的附近——用小型望远镜看,它只是一个模糊的光点,但用X射线望远镜看,它是宇宙中最亮的“X射线灯塔”之一。
二、双星系统:黑洞与蓝超巨星的“死亡之舞”
天鹅座X-1的核心,是一个双星系统:一颗蓝超巨星(HDE )和一颗恒星级黑洞(天鹅座X-1),绕着共同的质心旋转。它们的相互作用,是黑洞X射线辐射的“能量来源”。
2.1 蓝超巨星:被“喂养”的牺牲者
HDE 是一颗O9.7型蓝超巨星,质量约20倍太阳,半径约15倍太阳,表面温度约K。它的亮度高达10? L☉(太阳的100万倍),但因为距离地球6070光年,所以我们肉眼只能看到9等的光芒。
这颗蓝超巨星的命运很悲惨:它的伴星(天鹅座X-1)虽然看不见,但引力极强。通过观测HDE 的光谱线摆动(多普勒效应),天文学家算出:
双星系统的轨道周期:5.6天;
轨道半长轴:0.2天文单位(AU)(相当于太阳到火星距离的1/5);
黑洞质量:14.8±1.0倍太阳质量(远超奥本海默极限)。
这种近距离的绕转,意味着蓝超巨星的物质会被黑洞的引力“拉扯”——恒星的外层大气会被剥离,形成一条物质流,流向黑洞。这个过程叫质量转移,是黑洞X射线系统的“燃料供应”。
2.2 黑洞:隐藏的“引力陷阱”
天鹅座X-1的黑洞,是恒星级黑洞(由大质量恒星死亡坍缩形成)。它的质量约15倍太阳,事件视界半径约45公里(相当于一个小城市的大小)。
黑洞本身不会发光,但它的引力场会加热周围物质,产生X射线:
当蓝超巨星的物质流到达黑洞附近时,会被引力加速到接近光速;
物质在黑洞周围形成吸积盘(一个旋转的“物质环”);
吸积盘内的物质互相摩擦,温度飙升至10? K(比太阳核心还热100倍);
高温等离子体发出热辐射,主要以X射线为主(波长约0.1-10纳米)。
2.3 周期性变化的秘密:轨道与吸积的节奏
天鹅座X-1的X射线亮度会周期性变化,原因有两个:
轨道相位:每5.6天,蓝超巨星转到黑洞的“背面”,物质流被恒星本身遮挡,X射线亮度下降;
吸积盘的振荡:吸积盘内的物质会因为引力不稳定而振荡,导致X射线辐射的强弱变化。
这种周期性变化,是天文学家确认双星系统的关键证据——它证明,X射线的来源是一个“受伴星影响的致密天体”。
三、X射线辐射:黑洞的“能量名片”
天鹅座X-1的X射线辐射,是它最显着的特征,也是研究黑洞物理的“窗口”。
3.1 X射线的产生:从吸积盘到热辐射
吸积盘是黑洞X射线辐射的核心。当天鹅座X-1吸积蓝超巨星的物质时,物质会沿着螺旋轨道落入黑洞,过程中释放的引力能,转化为热能和辐射能。
根据薄盘模型(Shakura-Sunyaev模型),吸积盘的温度分布是“内高外低”:
内盘(距离黑洞约3倍史瓦西半径):温度高达10? K,发出硬X射线(波长<0.1纳米);
外盘(距离黑洞约100倍史瓦西半径):温度约10? K,发出软X射线(波长>0.1纳米)。
天鹅座X-1的X射线谱显示,它的辐射主要来自软X射线,说明吸积盘的质量 accretion rate(单位时间内吸积的物质质量)较高——约10?? M☉/年(相当于每1000年吸积一个地球质量)。
3.2 喷流:黑洞的“宇宙喷泉”
除了X射线,天鹅座X-1还会发出相对论性喷流——从黑洞两极喷出的高速等离子体流(速度接近光速)。
喷流的形成,与黑洞的自旋有关:当黑洞自旋时,会拖曳周围的时空(参考系拖拽效应),将吸积盘的磁场线“拧成螺旋状”。磁场线会加速等离子体,形成沿自转轴方向的喷流。
天鹅座X-1的喷流虽然不如类星体那么强大,但它的存在证明:恒星级黑洞也能产生相对论性喷流——这与超大质量黑洞(如银河系中心的Sgr A*)的喷流机制一致。
3.3 观测工具:从探空火箭到钱德拉望远镜
天鹅座X-1的X射线观测,经历了从“粗糙”到“精细”的过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