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因为宜居带的定义是“行星表面温度能让液态水存在”。液态水的平衡温度约为273K(0℃),但实际温度还取决于恒星的辐射强度。红矮星的辐射强度比太阳低,所以行星需要离得更近才能达到这个温度。
开普勒-186的宜居带具体是0.35-0.45 AU——刚好是开普勒-186f的轨道位置(0.4 AU)。这意味着,这颗行星离恒星的距离,比水星离太阳的距离(0.39 AU)稍远一点,但刚好能保持“温暖”。
三、开普勒-186f:从“信号”到“行星”的确认之旅
2012年底,开普勒团队的科学家在分析数据时,发现开普勒-186的亮度出现了周期性的下降:每130天,亮度会下降约0.01%——这是一个微小但稳定的信号。
3.1 第一步:排除“假阳性”
科学家首先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亮度下降的因素:
恒星黑子:红矮星表面常有黑子,但黑子的亮度下降是随机的,而这颗行星的信号是周期性的(每130天一次);
食双星:如果是两颗恒星互相遮挡,亮度下降会更深(约1%),而这里的下降只有0.01%;
仪器误差:开普勒望远镜的精度是0.001%,所以这个信号不是误差。
经过半年的验证,科学家确认:这是一个行星的凌日信号。
3.2 第二步:测量行星的“大小”与“轨道”
通过凌日信号的深度(亮度下降的比例),科学家可以计算行星的半径:
R_p = R_* \times \sqrt{\Delta F / F_*}
其中,R_*是恒星半径,\Delta F是亮度下降量,F_*是恒星的正常亮度。
代入开普勒-186的数据:
恒星半径 R_* = 0.52 R_{\odot}(太阳半径);
亮度下降 \Delta F / F_* = 0.01\% = 10^{-5};
计算得:R_p ≈ 1.17 R_{\oplus}(地球半径)——这颗行星和地球差不多大!
接下来,通过凌日的周期(130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计算行星的轨道半长轴:
a = \left( \frac{G M_* T^2}{4 \pi^2} \right)^{1/3}
其中,G是引力常数,M_*是恒星质量,T是轨道周期。
代入数据得:a ≈ 0.4 AU——刚好落在开普勒-186的宜居带内!
3.3 第三步:确认“地球质量”与“岩石表面”
要判断行星是否是“地球大小”,不仅要测半径,还要测质量——因为密度=质量/体积,只有密度接近地球(5.5 g/cm3),才是岩石行星。
测量系外行星质量的方法是径向速度法(Radial Velocity Method):行星绕恒星运行时,会拉动恒星一起运动,导致恒星的光谱线发生多普勒位移。通过测量这种位移,可以计算行星的质量。
2014年,科学家用凯克望远镜(Keck Telescope)测量了开普勒-186的径向速度变化,得出开普勒-186f的质量约为1.4 M⊕(地球质量)。
计算密度:
\rho = \frac{M}{(4/3) \pi R^3} ≈ \frac{1.4 M⊕}{(4/3) \pi (1.17 R⊕)^3} ≈ 5.5 g/cm3
这个密度和地球几乎一样!说明开普勒-186f是岩石行星——它有一个固态表面,可能有山脉、海洋,甚至大气层。
四、地球大小的秘密:为什么“差不多大”这么重要?
开普勒-186f的“地球大小”不是巧合,而是生命存在的关键条件。
4.1 岩石行星的“门槛”:质量与半径的范围
科学家发现,岩石行星的质量通常在0.5-2 M⊕之间,半径在0.8-1.5 R⊕之间。如果质量太小(<0.5 M⊕),引力不足以束缚大气层;如果质量太大(>2 M⊕),会变成“超级地球”(气态或冰态行星)。
开普勒-186f的质量是1.4 M⊕,刚好落在“岩石行星”的范围内。它的半径1.17 R⊕,意味着它的表面重力约为地球的1.2倍——人类在那里可以正常行走,不会有“飘起来”的感觉。
4.2 与地球的“大小对比”:细节里的差异
虽然开普勒-186f和地球差不多大,但它们的差异也很明显:
轨道周期:开普勒-186f的轨道周期是130天(地球是365天),所以它的“一年”只有4个月;
自转速度:由于离恒星近,它可能被潮汐锁定(一面永远对着恒星,一面永远背着恒星)——白天的一面温度可能高达300K(27℃),黑夜的一面可能低至100K(-173℃);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