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壳(Crust):厚度约1公里,由固态的铁镍合金组成。这里的压力高达101?大气压,原子被压缩成“电子简并态”——电子被挤压到原子核周围,形成致密的金属结构;
内壳(Inner Crust):厚度约2公里,由液态的铁镍和中子“超流体”混合而成。这里的温度高达10? K,但压力足以让中子保持液态;
液态中子海(Liquid Neutron Sea):厚度约5公里,是中子星的“主体”。这里的物质完全是中子,密度高达1013 g/cm3——相当于把1亿吨物质压缩到1立方厘米;
超流核心(Superfluid Core):半径约3公里,由超流中子(无粘滞的流体)和超导质子(无电阻的导体)组成。这里的温度接近绝对零度(约10? K),但中子仍在缓慢流动,产生极强的磁场。
PSR B1919+21的1.4倍太阳质量、10公里半径,正好符合这个分层模型——它的密度、磁场、自转,都能从结构中得到解释。
1.3 PSR B1919+21的“物理身份证”:精确测量的背后
通过后续观测,科学家精确测量了PSR B1919+21的参数:
质量:1.4 ± 0.2 M☉(通过双星系统或引力波观测验证);
半径:10 ± 1公里(通过VLBI甚长基线干涉仪测量角直径,结合距离计算);
密度:~101? g/cm3(质量除以体积);
磁场:1012 ± 1011高斯(通过脉冲宽度与周期的关系计算);
自转周期变化率:? = 3.7 × 10?1?秒/秒(每年减少约1.2毫秒)。
这些参数不仅验证了中子星的理论模型,更让PSR B1919+21成为“标准中子星”——其他脉冲星的参数,都可以与它对比研究。
二、动态的“宇宙灯塔”:自转、磁场与演化
PSR B1919+21不是“静止”的天体,它在自转减速、磁场衰减,未来还会面临演化终点。这些动态过程,藏着宇宙能量流动的秘密。
2.1 自转减速:能量是如何“流失”的?
PSR B1919+21的周期每年增加约1.2毫秒——这意味着它的自转在缓慢减速。能量从哪里流失?答案是磁偶极辐射(Magnetic Dipole Radiation)。
中子星的强磁场与自转相互作用,会产生电磁辐射——就像发电机发电一样。这种辐射会带走中子星的旋转能量,导致自转减速。能量损失率的公式是:
\frac{dE}{dt} = - \frac{2}{3} \frac{\mu^2 \omega^4}{c^3}
其中,μ是磁矩(与中子星磁场相关),ω是自转角速度,c是光速。
计算显示,PSR B1919+21每年损失的能量约为1031 erg——相当于太阳一年能量输出的10??倍。虽然看起来很少,但足以让它的周期在100万年后增加约1秒。
2.2 磁场的“衰减”:从101?高斯到1012高斯
中子星的初始磁场(刚形成时)可能高达101?高斯(是现在的1000倍)。为什么现在只有1012高斯?答案是磁场衰减。
中子星的磁场来自液态外核的发电机效应:液态金属的对流产生电流,进而生成磁场。但随着时间推移,中子星的温度下降,对流减弱,发电机效应失效,磁场逐渐衰减。
PSR B1919+21的磁场衰减率约为每年10?13高斯——这个过程将持续数十亿年,直到磁场减弱到与普通恒星相当。
2.3 未来的命运:会不会变成黑洞?
中子星的最终命运,取决于它的质量。根据奥本海默-沃尔科夫极限(Oppenheimer-Volkoff Limit),中子星的最大质量约为2-3 M☉。超过这个极限,中子简并压力无法对抗引力,会坍缩成黑洞。
PSR B1919+21的质量是1.4 M☉,远低于极限。它的未来有两种可能:
永远旋转:如果自转减速足够慢,它会一直作为脉冲星存在,直到磁场完全消失;
合并成黑洞:如果它与另一颗中子星合并(概率极低),总质量超过极限,会坍缩成黑洞,释放出引力波。
三、宇宙中的“标准工具”:PSR B1919+21的应用
PSR B1919+21不仅是天文学的研究对象,更是宇宙的“标准工具”——它在星际介质研究、引力理论测试、甚至未来导航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3.1 星际介质的“探针”:绘制银河系的电子地图
脉冲星的射电信号穿过星际介质时,会与其中的自由电子相互作用:高频波比低频波传播得更快,导致脉冲“展宽”(Dispersion)。通过测量色散量(DM,Dispersion Measure),可以计算星际介质的电子密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