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显示:
参宿四的角直径约为0.05角秒(相当于从地球看月球上的一枚硬币);
结合距离(640光年),计算出其实际半径约为7.64×10?公里(764 R☉),接近木星轨道(7.78×10?公里)。
换句话说,如果参宿四取代太阳,它的表面将覆盖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的轨道,木星将成为“贴身卫星”。
2.3 温度与光度:3500K的“低温巨人”
参宿四的表面温度约为3500K(太阳约5778K),属于M型恒星(光谱型M1-2)。低温导致其大气层中的分子(如TiO、VO)活跃,吸收蓝绿光,反射红光,因此呈现橙红色。
尽管温度低,参宿四的光度却极高:
光度约为10? L☉(太阳光度的10万倍);
这是因为其巨大的表面积(约1.8×1021平方米)弥补了低温的不足——总辐射能量=表面积×表面温度?(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
2.4 距离:640光年——“来自远古的光”
参宿四的距离是通过Gaia卫星的视差测量确定的。视差是恒星在天空中因地球公转产生的微小位移,与距离成反比。
Gaia数据显示,参宿四的视差为0.0051角秒,对应距离约1/0.0051≈196秒差距(约640光年)。这个距离意味着:
我们现在看到的参宿四,是它640年前的样子;
若它明天爆发为超新星,我们需要再等640年才能看到爆炸的光芒。
三、变星之谜:参宿四的“呼吸”与亮度波动
参宿四是一颗半规则变星(Semi-Regular Variable Star),其亮度会随时间周期性变化——这是红超巨星外层大气不稳定的直接证据。
3.1 亮度变化的规律:420天的周期与0.3等的振幅
参宿四的视星等在0.3-1.3等之间波动,平均周期约420天(部分研究认为是230-650天的多重周期叠加)。亮度增加时(“亮变”),它的橙红色会更鲜艳;亮度降低时(“暗变”),则会呈现暗红色甚至接近棕色。
这种变化并非随机,而是与恒星的脉动和对流活动密切相关:
脉动:红超巨星的外层大气因压力波(类似声波)产生周期性膨胀与收缩,导致表面积和温度变化,进而影响亮度;
对流:恒星内部的能量通过对流传递到表面,形成巨大的“气泡”(对流元),这些气泡的上升与下沉会扰动大气层,加剧亮度波动。
3.2 2019-2020年的“异常变暗”:尘埃云还是恒星活动?
2019年底至2020年初,参宿四的亮度突然下降至1.6等(比正常最暗时还暗0.3等),引发全球关注。天文学家提出了两种解释:
尘埃云遮挡:参宿四表面喷发出的尘埃云(由恒星风携带的硅酸盐颗粒组成)暂时遮挡了部分光线;
恒星活动:对流活动加剧,导致表面温度不均匀,整体亮度降低。
后续观测(如哈勃望远镜的紫外成像)支持尘埃云假说——参宿四的色散量(衡量尘埃含量的指标)在变暗期间显着升高,表明有大量尘埃形成并被抛射到星际空间。
3.3 变星研究的意义:解码红超巨星的“死亡倒计时”
参宿四的亮度变化不仅是天文奇观,更是研究其演化的“时间戳”:
亮度波动的周期与振幅,反映了外层大气的稳定性;
异常变暗事件(如2019年),可能是恒星接近核心坍缩的“前兆”——虽然具体机制仍不明确,但这类事件为预测超新星爆发提供了线索。
四、文化长河中的“参宿”:从中国星官到西方神话
参宿四的“存在感”,不仅来自它的亮度,更来自它在人类文化中的千年印记。
4.1 中国星官:“参宿”与“军阵”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星官体系中,参宿属于二十八宿中的“西方白虎七宿”之一,包含七颗星(参宿一到参宿七)。《史记·天官书》记载:“参为白虎。三星直者,是为衡石。下有三星,兑,曰罚,为斩艾事。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小三星隅置,曰觜觿,为虎首。”
这里的“参宿四”对应“参宿”的第四颗星(实际为α星)。古人将其视为“白虎的右肩”,与战争、狩猎相关——参宿的明亮,象征“军威强盛”;其变暗,则被解读为“战事不利”。
4.2 阿拉伯与西方:从“猎人的手”到“恶魔之星”
在阿拉伯天文学中,参宿四被称为Yad al-Jauzā(“猎人的手”),与猎户座的其他星名(如Betelgeuse源自阿拉伯语“Bat al-Jauzā”,意为“猎人的腋窝”)共同构成“猎人”的形象。
中世纪欧洲,参宿四被纳入占星体系,被视为“带来财富与权力的星”,但也因红色光芒被关联到“战争与灾厄”。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参宿四的光芒,预示着命运的转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