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b(系外行星)
· 描述:第一个被发现具有大气的系外行星
· 身份:围绕恒星HD 运行的热木星,距离地球约150光年
· 关键事实:昵称“Osiris”,通过凌星观测发现大气蒸发,是系外行星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HD b:宇宙中第一颗“露脸”的系外行星——热木星的“大气革命”与系外研究的里程碑(第一篇幅)
引言:当我们“闻”到系外行星的大气
2001年12月,美国宇航局(NASA)的新闻发布会上,天文学家杰夫·马西(Geoff Marcy)举起一张光谱图,声音因激动而颤抖:“我们……我们探测到了系外行星的大气。”
台下的记者懵了——在此之前,人类发现的100多颗系外行星,都只是“看不见的黑点”:我们能知道它们的质量、轨道,却从未“触摸”过它们的空气。而这颗被命名为HD b的行星,不仅让人类第一次“看见”了系外行星的大气层,更撕开了系外行星研究的“黑箱”——原来,宇宙中的行星,和我们太阳系的木星,有着如此不同的命运。
今天,HD b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昵称:Osiris(奥西里斯)——埃及神话中掌管重生与死亡的冥王。这个称呼恰如其分:它是第一颗“暴露”大气的系外行星,也是第一颗被观测到“蒸发”的行星。它的存在,不仅改写了人类对系外行星的认知,更开启了系外大气研究的黄金时代。
在本篇幅中,我们将回到1999年的那个夜晚,追踪HD b的“发现之旅”;拆解它的“热木星”本质;揭秘它大气的成分与“蒸发”之谜;最终,理解它为何能成为系外行星研究的“第一块基石”。
一、从“凌星信号”到“系外行星确认”:1999年的那个夜晚
要理解HD b的发现,必须先回到凌星法(Transit Method)——这是人类寻找系外行星的“第一把钥匙”。
1.1 凌星法:用“恒星的眨眼”找行星
凌星法的核心逻辑很简单:当行星从恒星前方经过时,会挡住一部分恒星的光,导致恒星亮度周期性下降。就像用手挡住手电筒,光斑会短暂变暗——区别在于,恒星的“眨眼”要微弱得多(通常只有0.01%-1%的亮度变化),需要高精度望远镜才能捕捉。
1999年,天文学家保罗·巴特勒(Paul Butler)和杰夫·马西领导的团队,正在用夏威夷凯克望远镜(Keck Telescope)监测恒星HD 的亮度。这颗恒星位于飞马座,距离地球约150光年,是一颗类似太阳的黄矮星(光谱型G0 V)。
连续数周的观测中,他们发现:每3.52天,HD 的亮度会下降约0.017%——这个信号太规则了,不可能是仪器误差或恒星本身的活动。
“我们意识到,这是一颗凌星行星。”巴特勒后来回忆,“它的轨道周期只有3.5天,离恒星非常近。”
1.2 确认:不是“食变星”,是系外行星
为了排除其他可能(比如双星系统的食变现象),团队做了三件关键验证:
光谱分析:测量恒星的径向速度(朝向/远离地球的速度)。如果行星存在,它的引力会拉动恒星,导致光谱线周期性移动。结果显示,HD 的径向速度变化符合一颗0.69倍木星质量的天体绕转——排除了食变星的可能。
亮度曲线拟合:用行星凌星的模型拟合亮度变化,得到的行星半径约为1.38倍木星半径——比木星大,但质量更小,符合“膨胀热木星”的特征。
重复观测:后续数年的跟踪观测,确认了亮度下降的周期稳定在3.52天——这是行星轨道的铁证。
1999年11月,团队在《天体物理学报》发表论文,正式宣布:发现第一颗通过凌星法确认的系外行星——HD b。
但此时,没人想到,这颗行星的“秘密”,远不止“存在”那么简单。
二、HD b的“本体画像”:一颗“膨胀的热木星”
要理解HD b的大气,必须先搞清楚它的“基本体质”——这是一颗典型的热木星(Hot Jupiter),但比太阳系的木星更“极端”。
2.1 物理参数:比木星大,却更“轻”
HD b的核心数据,至今仍是系外行星的“经典案例”:
质量:0.69 M_J(木星质量,约220倍地球质量);
半径:1.38 R_J(木星半径,约1.38×公里);
密度:0.37 g/cm3(仅为木星密度的1/4,地球的1/35);
轨道周期:3.52天(比水星绕太阳的周期还短10倍);
轨道半长轴:0.047 AU(约700万公里,仅为水星轨道的1/6)。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