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中性粒子的慢逃逸:热扩散与溅射
除了离子逃逸,中性粒子(如氢原子)也在缓慢逃逸:
热扩散:大气顶部的中性粒子,由于温度极高(约1500 K),热运动速度超过了行星的逃逸速度(约60 km/s),可以直接出去;
溅射效应:恒星风的高能粒子撞击大气中的中性原子,将其出去,类似于台球碰撞。
这种中性粒子逃逸的速度较慢,但积少成多,对大气的长期演化同样重要。
二、量化逃逸:每秒失去一个地球大气的宇宙消耗战
HD b的大气逃逸速率,是系外行星研究中最重要的定量参数之一。通过多波段观测,科学家给出了精确的消耗清单。
2.1 氢逃逸速率:10? kg/s的宇宙瀑布
根据哈勃望远镜对Lyman-α线的观测,HD b的氢离子逃逸速率约为:
\dot{M}_{H^+} \approx 2 \times 10^8 \text{ kg/s}
如果换算成地球大气:
地球大气的总质量约为5.15×101? kg;
HD b每秒失去的氢质量,相当于每1500万年失去一个地球大气。
但实际情况更严重,因为它还在失去中性氢:
\dot{M}_{H} \approx 10^8 \text{ kg/s}
综合来看,HD b的总氢逃逸速率约为3×10? kg/s——相当于每秒钟失去一个小型海洋的质量。
2.2 重元素逃逸:金属污染的星际介质
除了氢,HD b还在丢失重元素:
氧离子逃逸:通过观测O VI谱线(氧离子的特征谱线),发现氧的逃逸速率约为10? kg/s;
碳离子逃逸:C IV谱线的观测显示,碳的逃逸速率约为10? kg/s;
金属离子:钠、钾等碱金属离子也在逃逸,但速率较低(10? kg/s级别)。
这些重元素被抛射到星际空间,会周围的星际介质,改变其化学组成。
2.3 质量损失的历史:50亿年的慢性消耗
HD b形成于约50亿年前,与太阳系同龄。按照当前的逃逸速率:
它已经失去了约1.5×102? kg的质量;
相当于失去了2.5倍地球质量的大气;
如果逃逸速率不变,它将在10亿年后完全失去大气层。
三、内部结构的连锁反应:大气逃逸如何改变行星本身
大气逃逸不仅改变了HD b的外部特征,更深刻影响了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
3.1 核心的:从气态巨行星类地行星
随着大气的流失,HD b的岩石核心正在逐渐暴露:
初始状态:半径约1.38 R_J,主要由氢氦大气包裹;
10亿年后:大气完全流失,只剩下半径约0.8 R⊕的岩石核心;
最终状态:一个类似水星但更小的裸岩行星。
这个过程类似于太阳系中水星的赤裸核心假说——只不过HD b的过程更快、更剧烈。
3.2 磁场的:保护伞的消失
行星磁场的主要来源是液态金属核的发电机效应。对于HD b:
初始时,它可能拥有强大的磁场(类似木星,约10-20高斯在云顶);
随着大气流失,内部热量散失加快,液态金属核逐渐凝固;
磁场强度随之衰减,无法有效保护大气免受恒星风的剥离。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磁场衰减→大气更容易被剥离→内部冷却更快→磁场进一步衰减。
3.3 自转的:角动量的重新分配
大气逃逸会带走行星的角动量,影响其自转:
大气粒子向外逃逸时,会带走一部分自转角动量;
这会导致行星的自转变慢;
但HD b的潮汐锁定状态(一面永远对着恒星)可能会减缓这种效应。
四、理论修正:热木星演化模型的范式转移
HD b的观测数据,彻底改变了人类对热木星演化的理解。
4.1 静态大气模型的终结
在HD b被发现之前,主流理论认为热木星的大气是静态的——行星形成后就保持稳定。但HD b的快速大气逃逸证明:
热木星的大气是动态的,会随时间不断演化;
大气逃逸是热木星演化的关键驱动力。
4.2 蒸发-迁移反馈循环
天文学家提出了新的演化模型:
初始阶段:行星在雪线外形成,拥有厚厚的大气层;
迁移阶段:通过引力相互作用迁移到近恒星轨道;
蒸发阶段:近恒星环境下,大气开始快速逃逸;
最终阶段:大气完全流失,只剩下岩石核心。
这个模型不仅能解释HD b,还能解释其他热木星的观测特征。
4.3 宜居性的严格限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