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87的喷流是从星系中心高速喷出的等离子体流,速度接近光速(0.99c)。它的能量来源,正是黑洞的吸积盘(Accretion Disk):
星系中的气体、恒星、尘埃被黑洞的引力吸引,形成一个高速旋转的吸积盘;
吸积盘内的物质摩擦产生高温(可达101? K),释放出强烈的电磁辐射;
部分物质会沿着黑洞的自转轴方向“喷出”,形成喷流——这是因为黑洞的自旋产生了相对论性喷流(Relativistic Jet),将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
2.3 早期观测:从射电到X射线的“黑洞线索”
M87的喷流早在1918年就被美国天文学家希伯·柯蒂斯(Heber Curtis)用望远镜观测到,但当时没人知道它来自黑洞。直到20世纪60年代:
射电望远镜发现,喷流的辐射来自同步辐射(Synchrotron Radiation)——高速电子在磁场中旋转产生的辐射,这说明喷流里有大量带电粒子;
X射线望远镜发现,星系核心的亮度远超普通恒星,说明有一个“致密天体”在提供能量。
三、百年追寻:从“候选体”到“直接成像”
尽管M87的黑洞线索早已有之,但要“看见”它的事件视界,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
分辨率:黑洞的事件视界太小,必须用足够高的分辨率才能观测到;
观测手段:需要一种能穿透尘埃、捕捉黑洞周围辐射的技术。
3.1 分辨率的挑战:为什么要用全球望远镜?
黑洞的事件视界角大小(Angular Size)非常小——M87黑洞的史瓦西半径约为1.9×1013公里(约2光年),距离地球5500万光年,所以角大小约为:
\theta = \frac{R_s}{d} = \frac{1.9×10^{13}}{5.5×10^{12}×9.46×10^{12}} ≈ 4×10^{-10} \text{弧度} ≈ 40 \text{微角秒}
(注:1弧度=角秒,1角秒=10?微角秒)
这个角大小相当于在月球上看一个乒乓球——要达到这样的分辨率,传统望远镜根本不可能。必须用甚长基线干涉术(VLBI):将全球多个射电望远镜连起来,形成一个虚拟望远镜,口径等于望远镜之间的距离(地球直径)。
3.2 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地球大小的“虚拟望远镜”
2009年,事件视界望远镜(Event Horizon Telescope, EHT)项目启动,目标是拍摄M87黑洞和银河系中心黑洞(Sgr A*)的图像。EHT的组成:
8个射电望远镜:分布在夏威夷(JCMT、SMA)、亚利桑那(SMT)、墨西哥(LMT)、智利(ALMA)、西班牙(IRAM)、南极(SPT);
分辨率:相当于地球直径的望远镜,分辨率约为20微角秒——刚好能分辨M87黑洞的事件视界;
观测波段:1.3毫米(射电波段)——这个波段能穿透尘埃,捕捉吸积盘的辐射。
3.3 观测与数据处理:两年的“拼图游戏”
2017年4月,EHT进行了5天的同步观测,每个望远镜收集了约1PB的数据(相当于100万部电影)。数据处理的过程:
校准:调整每个望远镜的时间同步(误差小于1纳秒),消除大气扰动的影响;
成像:用合成孔径成像算法(Synthetic Aperture Imaging),将8个望远镜的数据拼接成一个“虚拟图像”;
验证:用广义相对论模型模拟黑洞的图像,与观测数据对比,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直到2019年,团队才完成了所有处理,发布了第一张黑洞图像。
四、图像解读:黑色阴影与亮环的物理密码
M87黑洞的图像里,黑色的中心是事件视界的阴影,周围的橙红色亮环是吸积盘的高温气体发出的光。这张图像完美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的预言:
4.1 黑色阴影:事件视界的“剪影”
事件视界是黑洞的“边界”——任何进入边界的物质(包括光)都无法逃逸。因此,我们看到的黑色中心,正是事件视界的“剪影”。
阴影的大小和形状,直接对应黑洞的质量和自旋:
阴影的直径约为40微角秒,与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事件视界角大小完全一致;
阴影的圆形轮廓,验证了无毛定理——黑洞没有“毛发”(除了质量、自旋、电荷),所以事件视界是完美的圆形。
4.2 亮环:吸积盘的“引力透镜效应”
亮环是吸积盘的高温气体发出的光,被黑洞的引力透镜效应弯曲后形成的。具体来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