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质量:65亿太阳质量的“宇宙巨兽”
黑洞的质量,是它的“身份标签”。M87黑洞的质量约为6.5×10?倍太阳质量(65亿M☉)——这是怎么来的?
- 直接测量:通过EHT图像中阴影的角大小(约40微角秒),结合M87的距离(5500万光年),用广义相对论的“阴影公式”反推质量:
M = \frac{c^2 R_s}{2G} = \frac{c^2 d \theta}{2G}
(其中, R_s 是史瓦西半径, \theta 是阴影角大小, d 是距离)。计算结果与之前用恒星动力学(观测星系中心恒星的运动速度)得到的质量一致——65亿M☉,误差小于10%。
- 意义:这个质量让M87黑洞跻身“超大质量黑洞”(SMBH)的顶端——银河系中心的Sgr A*只有400万M☉,而M87黑洞是它的1600倍。
1.2 自旋:0.9倍光速的“宇宙陀螺”
黑洞的自旋,决定了它的“性格”——快速自旋的黑洞会产生更强的喷流,更剧烈的吸积盘活动。M87黑洞的自旋速度,约为0.9倍光速(接近理论最大值)。
- 测量方法:通过分析喷流的偏振方向(2023年EHT发布的偏振图像)和吸积盘的亮度分布:
- 喷流的方向与吸积盘的平面垂直,说明黑洞在自旋(参考系拖拽效应将吸积盘物质“拖”向自转轴);
- 吸积盘内侧的亮度梯度(越靠近黑洞越亮),对应自旋带来的“框架拖拽”加速。
- 意义:0.9倍光速的自旋,让M87黑洞成为一个“高效的能量引擎”——它能将吸积物质的10%以上质量转化为喷流能量(普通恒星的能量转化效率仅0.7%)。
1.3 电荷:“无毛定理”的终极验证
黑洞的电荷,是最神秘的参数。根据无毛定理(No-Hair Theorem),黑洞只有三个可观测属性:质量、自旋、电荷。而M87黑洞的电荷,几乎为零。
- 原因:宇宙中的黑洞大多由恒星坍缩或星系合并形成,这些过程会中和电荷——就像雷电云中的电荷会被导走,黑洞也无法保留大量电荷。
- 验证:EHT的图像中,阴影的完美圆形轮廓,间接证明了电荷为零——如果有电荷,事件视界会因电磁力而变形,阴影不再是圆形。
二、吸积盘的“火焰”:高温气体的运动与辐射
M87黑洞周围的吸积盘,是宇宙中最炽热的“熔炉”——温度高达101? K,足以让铁原子核解体。它的存在,是黑洞能量的主要来源。
2.1 吸积盘的结构:从“薄盘”到“热斑”
吸积盘不是均匀的“盘子”,而是分层的高速旋转结构:
- 内盘(半径<10 R_s):温度最高(101? K),由完全电离的氢等离子体组成,旋转速度接近光速(0.9c);
- 中盘(10-100 R_s):温度下降到10? K,由部分电离的等离子体和尘埃组成;
- 外盘(>100 R_s):温度降至10? K,由中性气体和恒星碎片组成。
内盘的“热点”(Bright Spot)是吸积盘的“搅拌器”——物质在这里碰撞、摩擦,释放出强烈的辐射。
2.2 同步辐射:亮环的“发光密码”
吸积盘的1.3毫米辐射,来自同步辐射(Synchrotron Radiation)——高速电子在强磁场中做螺旋运动时,释放的电磁辐射。
- 磁场来源:吸积盘的电流产生磁场,黑洞的自旋会“拉伸”磁场线,形成螺旋状结构;
- 辐射机制:电子被磁场加速到接近光速,在磁场中螺旋前进,释放出1.3毫米的射电辐射——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亮环。
2.3 盘风与物质流失:吸积盘的“排泄系统”
吸积盘并非“只进不出”——它会通过盘风(Disk Wind)流失物质:
- 内盘的高温等离子体,会沿着磁场线“吹”出高速风(速度可达0.1c);
- 这些风会带走吸积盘的物质,调节黑洞的吸积率(Accretion Rate)——M87黑洞的吸积率约为每年0.1 M☉,刚好维持喷流的能量输出。
三、喷流的“引擎”:从黑洞到星系的能量传递
M87的喷流,是宇宙中最壮观的“能量喷泉”——长达5000光年,速度0.99c,能量输出相当于1012个太阳。它的能量,完全来自黑洞的旋转。
3.1 Blandford-Znajek机制:黑洞自旋的“能量提取术”
喷流的能量来源,由Blandford-Znajek机制(1977年提出)解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