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牛顿引力,星系外围的恒星速度应该随距离增加而下降(就像太阳系中,冥王星的速度比地球慢);
但鲁宾发现:仙女座星系外围的恒星速度没有下降,反而保持在约220公里/秒的高速度——这说明,星系外围有大量“看不见的质量”,用引力拉着这些恒星,不让它们飞出去!
鲁宾的发现震惊了天文学界:几乎所有星系,都有一个“暗物质晕”(Dark Matter Halo)——包裹着可见星系的巨大暗物质球,质量是可见物质的10-100倍。
1.3 本星系群的“暗物质确认”:从卫星星系到引力透镜
兹威基和鲁宾的理论,在本星系群中得到了直接验证:
卫星星系的运动:小麦哲伦云(SMC)绕银河系旋转,速度约170公里/秒。根据可见物质计算,银河系的引力只能拉住速度100公里/秒的天体——但SMC的速度更快,说明银河系的暗物质晕提供了额外的引力;
引力透镜效应:仙女座星系(M31)是一个“引力透镜”,它会把背景星系的光线弯曲成弧形。通过测量弧形的扭曲程度,科学家算出M31周围的暗物质晕质量约为1.2×1012倍太阳质量——是可见物质的8倍;
星系团的动力学:本星系群的总质量,通过卫星星系的轨道计算,约为1.5×1012倍太阳质量——其中暗物质占85%(约1.275×1012倍太阳质量),可见物质只占15%(约2.25×1011倍太阳质量)。
二、本星系群的“暗物质证据链”:三个关键观测
暗物质看不见,但它的“引力痕迹”无处不在。在本星系群中,我们有三个直接证据,证明暗物质的存在:
2.1 银河系的“旋转曲线”:暗物质晕的“签名”
银河系是我们最熟悉的星系,它的旋转曲线藏着暗物质的“密码”:
可见物质的贡献:银河系的可见物质(恒星、气体、尘埃)主要集中在核球和旋臂,质量约1.2×1012倍太阳质量;
旋转速度的异常:银河系外围(距离银心10万光年处)的恒星速度约250公里/秒——按照可见物质的引力,这个速度应该只有150公里/秒;
暗物质晕的“补足”:要让外围恒星保持250公里/秒的速度,银河系需要一个直径约100万光年的暗物质晕,质量约1×1012倍太阳质量——是可见物质的8倍。
这个暗物质晕不是“均匀的球”,而是“密度梯度”的:中心密度高(约10?2?克/立方厘米),向外逐渐降低,延伸到银河系边缘之外。
2.2 卫星星系的“轨道陷阱”:暗物质的“引力笼子”
本星系群中的卫星星系(如小麦哲伦云、大麦哲伦云),是被银河系或仙女座的暗物质晕“困住”的“囚徒”:
小麦哲伦云(SMC):距离银河系约20万光年,质量约7×10?倍太阳质量。它的轨道是“椭圆”的,近日点约16万光年,远日点约22万光年。如果没有银河系的暗物质晕,SMC会因为速度太快(约170公里/秒)而逃逸;
大麦哲伦云(LMC):距离银河系约16万光年,质量约1×101?倍太阳质量。它的旋转速度更快(约270公里/秒),但依然被银河系的暗物质晕“拉住”——它的轨道正在慢慢缩小,未来可能会被银河系合并。
这些卫星星系的轨道,完美符合暗物质晕的引力场模型:暗物质的引力提供了“向心力”,让卫星星系绕着巨头旋转。
2.3 引力透镜:暗物质的“光线指纹”
引力透镜是暗物质最“直观”的证据——暗物质的引力会弯曲光线,让我们看到背景星系的“变形像”。在本星系群中,仙女座星系(M31)是一个强大的引力透镜:
M31的质量(包括暗物质)约为1.5×1012倍太阳质量,它的引力会把后方10亿光年外的星系光线弯曲成“爱因斯坦环”或“弧”;
通过测量这些“弧”的形状和位置,科学家可以重建M31周围的暗物质分布:暗物质晕是“椭圆形”的,与M31的可见星系形状一致,质量是可见物质的8倍。
三、绘制暗物质“地图”:本星系群的暗物质晕结构
通过上述观测,我们可以绘制出本星系群的暗物质晕地图——这是一个“双巨头主导”的结构:
3.1 银河系的暗物质晕:“大而不圆”的引力球
银河系的暗物质晕是近似球形的,但有明显的“椭率”(约0.3)——因为银河系本身是棒旋星系,棒状结构的引力会拉伸暗物质晕。它的参数:
直径:约100万光年(是银河系直径的10倍);
质量:约1×1012倍太阳质量;
密度分布:中心密度高(ρ? ≈ 10?2?克/立方厘米),向外按ρ(r) ∝ r?3衰减(符合“NFW轮廓”——暗物质晕的标准密度分布模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