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为什么是“创生”?恒星诞生的现场直播
“创生之柱”之名,本质上是对它作为“恒星托儿所”功能的致敬。在这里,我们可以直接观测到恒星形成的各个阶段,从最初的气体坍缩到原恒星的诞生,再到行星系统的雏形。
4.1 原恒星的诞生:从坍缩到吸积
当一片分子云的某个区域密度超过“金斯质量”(Jeans Mass,引力超过压力的临界质量),坍缩便开始了。这个过程可能由外部扰动触发,例如附近超新星的冲击波压缩云团,或大质量恒星的辐射压制造密度涨落。
在创生之柱中,坍缩的物质首先形成一个“博克球状体”(Bok Globule)——一个直径约0.1光年的致密核心,温度逐渐升高至数千开尔文。随着质量积累,核心中心的压力和温度继续上升,最终点燃氢核聚变,一颗真正的恒星就此诞生(此时称为主序前星)。
4.2 行星系统的“第一块积木”
原恒星周围的物质不会全部被吸积,未被吞噬的部分会形成一个旋转的吸积盘(Protoplanetary Disk)。盘的半径可达几十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1.5亿公里,接近日地距离),温度从内盘的几千开尔文(可熔化岩石)到外盘的几十开尔文(可凝结水冰)递减。
通过ALMA对创生之柱的观测,天文学家已经在部分原恒星周围发现了吸积盘的结构,并检测到了水、甲醇等分子的谱线。这些分子是行星形成的“原材料”——岩石行星(如地球)由内盘的硅酸盐和金属构成,气态巨行星(如木星)则从外盘捕获气体,冰巨星(如天王星)则依赖外盘的冰物质。
4.3 恒星的“童年创伤”:喷流与赫比格-哈罗天体
在创生之柱的图像中,许多柱体顶端和原恒星周围可以看到细长的发光丝状物,这些是恒星的“喷流”(Jet)。喷流由原恒星的两极高速喷出(速度可达数百公里/秒),是吸积过程中角动量释放的重要机制——通过将物质沿两极方向抛射,原恒星得以持续从吸积盘获取质量。
当喷流与周围的星际介质碰撞时,会激发赫比格-哈罗天体(HH天体)——一种发出可见光和红外辐射的发光结。在鹰状星云中,已发现超过100个HH天体,其中最着名的是HH 34,它的喷流长度达0.5光年,如同宇宙中的“灯塔”,标记着恒星成长的轨迹。
小结:创生之柱,宇宙的永恒寓言
在第一篇中,我们从星云的本质讲起,逐步聚焦到鹰状星云和创生之柱的具体特征。我们了解到,创生之柱不仅是哈勃望远镜镜头下的视觉奇观,更是一个真实的恒星形成实验室——在这里,氢和尘埃在引力的作用下坍缩,原恒星在黑暗中孕育,行星系统的雏形悄然生长,而这一切又被附近大质量恒星的辐射和恒星风加速、雕刻。
下一篇,我们将探讨创生之柱的“死亡”:2015年的观测如何揭示它正在被侵蚀,以及这种侵蚀对恒星形成的影响。我们还将深入恒星形成的理论模型,看看计算机模拟如何复现这一过程,最终串联起从星际尘埃到太阳系的宇宙演化链条。
注:本文核心数据参考自NASA/ESA哈勃空间望远镜官方资料、欧洲南方天文台(ESO)毫米波观测项目,以及《天体物理学杂志》(ApJ)关于鹰状星云恒星形成的系列研究论文(如Odell et al. 1997, McCaughrean & Andersen 2002, Hester & Desch 2005)。部分形态描述基于ALMA合作组2018年发布的3毫米波段成像结果。
创生之柱:宇宙中最壮丽的恒星育儿室(第二篇)
引言:从“创生”到“消亡”,一场宇宙的闭环叙事
第一篇我们揭开了创生之柱的“诞生密码”——它是鹰状星云中由气体尘埃堆砌的恒星摇篮,见证着原恒星从引力坍缩中苏醒、行星系统在吸积盘里萌芽的全过程。但宇宙从无永恒的“温柔乡”:当我们用詹姆斯·韦伯望远镜(JWST)的红外眼穿透尘埃,会发现创生之柱的顶端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瘦”,柱体内部的物质被一股无形力量持续剥离。
这一篇,我们将跟随天文学家的笔触,拆解创生之柱的“死亡机制”——恒星风的雕刻、辐射压的推动、乃至未来超新星的终极审判;用超级计算机重现它的演化全周期;对比宇宙中其他“恒星支柱”的命运,最终追问:我们的太阳系,是否也曾在这场“童年战场”中挣扎求生?
一、创生之柱的“慢性死亡”:侵蚀机制的三重奏
创生之柱的“生命倒计时”始于它从鹰状星云电离区“生长”出来的瞬间。天文学家通过哈勃、ALMA、JWST的多波段拼图,梳理出三种主导其消亡的力量——它们像三位配合默契的“雕刻师”,将柱体从“丰碑”磨成“残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