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ppist-1e(系外行星)
· 描述:位于宜居带的岩石系外行星
· 身份:围绕超冷红矮星Trappist-1运行的行星,距离地球约40光年
· 关键事实:七行星系统中第四颗行星,可能拥有液态水和大气层,是寻找地外生命的重点目标。
Trappist-1e:宇宙中最像地球的“邻居”(第一篇)
引言:当我们谈论“地外生命”,我们究竟在找什么?
2017年2月22日,NASA召开了一场震惊全球的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天文学家米歇尔·吉隆(Micha?l Gillon)举起一张幻灯片——画面中,七颗行星围绕着一颗比木星大不了多少的红矮星运转,每颗行星的轨道都挤在恒星周围的“宜居带”内。他说:“我们发现了太阳系之外最像我们家园的地方。”
这颗恒星叫Trappist-1,距离地球40光年;这七颗行星中,第四颗被命名为Trappist-1e。它像地球一样是岩石行星,刚好躺在“液态水可能存在”的区域,甚至可能有大气层。一夜之间,Trappist-1e成为全球媒体的焦点——人类寻找地外生命的征程,第一次有了如此“触手可及”的目标。
但在沸腾的舆论背后,很少有人知道:Trappist-1系统的发现,是天文学家用二十年时间“磨”出的成果;Trappist-1e的“宜居性”,藏着红矮星与行星之间最复杂的互动;而我们对它的所有猜想,都需要下一代望远镜的“火眼金睛”来验证。
这一篇,我们将从红矮星的“小世界”出发,一步步拆解Trappist-1系统的诞生,还原Trappist-1e的“身份档案”,并追问:它真的能成为“第二个地球”吗?
一、红矮星:宇宙中最“低调”的恒星,却藏着最多的秘密
要理解Trappist-1e,必须先理解它的“母星”——Trappist-1。这不是一颗普通的恒星,而是超冷红矮星(Ultra-cool Dwarf),属于M型红矮星中最冷的分支(光谱型M8V)。
1.1 红矮星的“定义”:小、冷、久
红矮星是宇宙中最常见的恒星类型,占银河系恒星总数的70%以上。但它们的“个性”与太阳这样的G型黄矮星截然不同:
体积小:Trappist-1的质量仅为太阳的8%,半径是太阳的12%——如果把太阳比作一个篮球,Trappist-1就是一颗玻璃弹珠;
温度低:表面温度约2550K(太阳是5778K),发出的光以红外为主,可见光极其微弱——在地球上,用肉眼根本看不到Trappist-1;
寿命长:红矮星的核聚变反应极慢,寿命可达数万亿年(宇宙当前年龄约138亿年)——它们是宇宙中的“长寿冠军”。
这些特点让红矮星一度被天文学家忽视:它们太暗了,难以观测;温度太低,宜居带离恒星极近,行星容易被潮汐锁定(一面永远对着恒星,另一面永远黑暗)。直到21世纪初,随着高灵敏度望远镜的出现,红矮星才重新进入科学家的视野。
1.2 Trappist-1的“家”:银河系中的“隐士”
Trappist-1位于宝瓶座(Aquarius),距离地球约40光年(约380万亿公里)。这个距离在宇宙尺度上不算远——用光速飞行,只需要40年就能到达;但对于人类目前的航天技术来说,仍是无法企及的远方。
天文学家通过视差法(Parallax)测量了它的距离: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Trappist-1在天空中的位置会发生微小偏移,通过这个偏移量可以计算出距离。40光年的距离,意味着我们现在看到的Trappist-1,是它在1983年发出的光——那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刚满15年,互联网还在起步阶段。
二、Trappist-1系统:七颗行星的“拥挤乐园”
2015年,比利时列日大学的天文学家团队启动了“TRAPPIST”项目(Transiting Planets and Planetesimals Small Telescope,凌日行星与星子小望远镜),目标是寻找围绕超冷红矮星的类地行星。他们选择了Trappist-1作为首个观测对象——因为它足够暗,凌日信号(行星从恒星前面经过时导致的亮度下降)更容易被捕捉。
2.1 发现之旅:从“可疑信号”到“七行星系统”
TRAPPIST望远镜位于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配备了一台高灵敏度的CCD相机。2015年9月,天文学家开始监测Trappist-1的亮度,每半小时拍一张照片,持续了数个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