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比星(恒星)
· 描述:具有异常光度变化的恒星
· 身份:一颗F型主序星,位于天鹅座,距离地球约1,470光年
· 关键事实:正式名称为KIC ,其不规则的光变曲线引发了从彗星群到外星巨型结构等各种解释的争论。
塔比星(KIC ):1470光年外的“宇宙调光谜题”(第一篇)
引言:当恒星学会“玩失踪”——开普勒望远镜的“异常警报”
2009年,NASA的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升空,肩负着一个“笨拙”却伟大的使命:盯着15万颗恒星,统计它们亮度的微小变化——因为行星凌日会让恒星亮度短暂下降,这是人类发现系外行星的“黄金方法”。然而,四年后,一颗编号为KIC 的F型恒星,却给开普勒团队抛出了一个“无法归类”的难题:它的亮度下降没有规律,深度可达22%,持续时间从几天到几周不等,完全不像任何已知的行星凌日或其他恒星活动。
这颗位于天鹅座的恒星,从此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塔比星(Tabbys Star,以发现其异常的天文学家塔比莎·博亚吉安Tabetha Boyajian命名)。它的光变曲线,像一首“随机的交响乐”:有时突然暗下去,有时慢慢恢复,有时又毫无征兆地再次下降。有人说是彗星群挡住了光,有人说是外星文明建了“戴森球”吸能,甚至有人说它是一颗“正在死亡的恒星”。
在第一篇幅里,我们将从塔比星的“发现之谜”开始,拆解它的基本属性、异常光变的细节,以及科学界为它提出的种种“脑洞”——这些争论,不仅关乎一颗恒星的命运,更触及了人类对系外行星、外星文明乃至恒星物理的认知边界。
一、发现之旅:从“普通恒星”到“宇宙异类”的反转
塔比星的故事,始于开普勒望远镜的“大数据筛查”。
1.1 开普勒的“视力”:寻找凌日的“微小阴影”
开普勒望远镜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凌日法(Transit Method)发现系外行星:当行星从恒星前方经过时,会遮挡约1%的恒星亮度(比如木星凌日会让太阳亮度下降1%)。为了捕捉这种微小变化,开普勒的CCD相机精度达到了十万分之一的亮度分辨率——相当于从北京看纽约的一盏路灯,能察觉它的亮度变化。
2009-2013年,开普勒持续观测了KIC 。最初,它看起来是一颗普通的F型主序星:温度约6750K(比太阳热一点),质量1.43倍太阳,半径1.58倍太阳,距离地球约1470光年(通过视差法测量)。但很快,天文学家发现它的亮度曲线“不对劲”:
2011年3月,亮度突然下降15%,持续了几天;
2012年2月,亮度下降22%,持续了10天;
2013年1月,亮度再次下降10%,持续了两周;
更诡异的是,这些下降没有固定周期,也没有“恢复后不变”的规律——完全不像行星凌日的“可重复信号”。
1.2 从“数据异常”到“科学事件”:博亚吉安的论文引爆学界
2015年,塔比莎·博亚吉安(当时在耶鲁大学)带领团队,将塔比星的光变数据整理成论文,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这篇论文的标题直白得惊人:《KIC 的光变曲线:无法用彗星或行星解释的异常》(The Light Curve of KIC : An Unusual Stellar Variability Not Explained by Comets or Planets)。
论文一出,立刻引发轰动:
开普勒团队从未见过如此“不规则”的光变;
所有已知的恒星活动模型(比如耀斑、星震)都无法解释22%的亮度下降;
更关键的是,这种下降“没有热惯性”——恒星如果自身变暗,需要时间冷却,但塔比星的亮度恢复得很快,像是被“什么东西”挡住了,又突然移开。
1.3 后续观测:地面望远镜的“证词”
为了验证开普勒的数据,天文学家动用了地面大型望远镜:
凯克望远镜(Keck):用高分辨率光谱仪分析塔比星的光谱,发现它的光谱是典型的F型星,没有异常的元素吸收线(比如彗星的冰或尘埃的特征);
斯皮策空间望远镜(Spitzer):观测塔比星的红外辐射,发现它的红外亮度与正常F型星一致——如果有大量尘埃遮挡,红外亮度应该升高(尘埃会吸收可见光,再以红外辐射释放),但塔比星没有;
拉斯坎帕纳斯天文台(Las Campanas):用10米望远镜进行“差分测光”,确认光变曲线的真实性——不是望远镜故障,而是恒星本身的亮度变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