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塔比星的“身份档案”:一颗“普通”却“异常”的F型星
要理解塔比星的异常,首先要明确它的“基本属性”——它到底是一颗怎样的恒星?
2.1 基本参数:F型主序星的“标准配置”
塔比星(KIC )的核心参数,来自开普勒和后续观测的综合:
光谱类型:F3V(F型主序星,V表示主序阶段);
质量:1.43±0.05倍太阳质量(M☉);
半径:1.58±0.03倍太阳半径(R☉);
温度:6750±100K(比太阳高约1000K,颜色呈黄白色);
距离:1470±40光年(通过Hipparcos卫星的视差测量);
年龄:约3亿年(比太阳年轻,太阳46亿年);
金属丰度:与太阳相当([Fe/H]≈0),说明它形成时的星际介质与太阳类似。
2.2 “普通”中的“不普通”:为什么是它?
塔比星的“普通”,在于它的光谱、质量、年龄都与太阳系外的“常见恒星”一致;但它的“不普通”,恰恰源于这种“普通”——没有任何已知的机制,能让一颗普通F型星产生如此不规则的光变。
对比其他“异常恒星”:
变星:比如造父变星,亮度变化有严格周期(几天到几个月),且深度固定(10%-100%);
耀星:比如太阳,耀斑会导致亮度突然上升(而非下降),且持续时间短(几分钟到几小时);
食双星:两颗恒星互相遮挡,亮度变化有固定周期(几小时到几天),且深度取决于两颗恒星的大小比。
塔比星的光变,完全不符合这些“已知模板”——它就像一个“不按剧本演戏的演员”,让天文学家不得不重新思考:恒星的亮度变化,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可能?
三、异常光变的“细节解剖”:不是凌日,不是耀斑,那是什么?
塔比星的光变曲线,有三个最显着的特征,也是所有解释必须面对的“考题”:
3.1 特征一:深度大——22%的亮度下降
行星凌日的深度,取决于行星与恒星的面积比:比如地球凌日,深度约0.01%;木星凌日,约1%。而塔比星的下降深度达22%——意味着遮挡它的物体,面积是恒星截面的22%(恒星截面≈πR2,R=1.58R☉,所以遮挡物面积≈0.22×π×(1.58×6.96×10?m)2≈1.2×101?m2)。
这是什么概念?如果遮挡物是固体,它的直径约为1.3×10?m(相当于130万公里)——比土星环的直径(约28万公里)小,但比地球直径(1.27万公里)大100倍。
3.2 特征二:无周期性——随机的“开关”
塔比星的光变没有固定周期:有时几个月暗一次,有时一年暗好几次;有时持续几天,有时持续几周。这种“随机性”排除了周期性天体(比如行星、双星、彗星群)的可能——因为这些天体的运动有规律,遮挡时间也会重复。
3.3 特征三:无红外 excess——没有“发热的尘埃”
如果有大量尘埃遮挡恒星,尘埃会吸收可见光,再以红外辐射释放,导致恒星的红外亮度升高(红外 excess)。但斯皮策望远镜的观测显示,塔比星的红外亮度与正常F型星一致,没有异常的红外辐射。
这直接排除了“大量尘埃遮挡”的解释——比如彗星分裂后的碎块,或者行星碰撞产生的尘埃云。
四、解释之争:从彗星群到外星文明,谁在“调暗”塔比星?
面对塔比星的异常,科学界提出了十几种解释,其中最热门的有四种:彗星群、外星巨型结构、恒星活动、星际物质遮挡。我们逐一分析:
4.1 解释一:彗星群——“一群碎冰块的舞蹈”
这是最“传统”的解释,由博亚吉安团队在2016年提出:
场景:一颗大彗星(直径约100公里)在靠近塔比星时,被恒星的潮汐力撕裂,形成大量碎冰块(直径从几米到几公里不等);
遮挡机制:这些碎冰块绕恒星运行,形成一个“碎片盘”,偶尔会集体遮挡恒星光线;
依据:碎片盘的无规则运动,能解释光变的随机性;碎冰块的温度低(-200℃以下),不会产生红外 excess。
但质疑也随之而来:
数量问题:需要至少101?个碎冰块才能遮挡22%的光——这需要一颗直径100公里的彗星分裂成万亿块,概率极低;
轨道问题:碎片盘的轨道必须是“高度倾斜”的(与恒星赤道成60°以上),才能解释光变的深度,但如何形成这样倾斜的碎片盘?
4.2 解释二:外星巨型结构——“戴森 swarm 的阴影”
这是最“科幻”的解释,由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天文学家杰森·赖特(Jason Wright)在2015年提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