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塔比星周围存在一个戴森 swarm(Dyson Swarm)——由大量小型太阳能板组成的结构,围绕恒星收集能量;
遮挡机制:这些太阳能板的轨道不规则,偶尔会集体遮挡恒星光线;
依据:戴森 swarm 能解释光变的随机性和深度——因为太阳能板的大小和轨道可以调整,遮挡面积可以达到22%。
但这个解释很快被“红外 excess”否定了:
戴森 swarm 会收集恒星的能量,然后以废热形式辐射出去,导致红外亮度升高;
斯皮策望远镜没有检测到塔比星的红外 excess,说明没有这样的结构。
赖特后来也承认:“这个解释很有趣,但没有证据支持。”
4.3 解释三:恒星活动——“恒星自己在‘眨眼’”
有人认为,塔比星的光变是恒星自身的活动导致的,比如:
星震:恒星内部的震动,导致表面亮度变化;但星震的变化通常很小(<0.1%),无法解释22%的下降;
磁活动:恒星磁场的变化,导致光球层的亮度不均匀;但磁活动的周期通常是几天到几个月,而塔比星的光变是随机的;
对流区扰动:恒星对流区的物质运动,导致局部亮度变化;但对流区的扰动通常是小尺度的,无法产生大面积的亮度下降。
4.4 解释四:星际物质遮挡——“路上有朵‘云’”
还有人认为,塔比星的光变是星际物质(比如星际云、尘埃团)遮挡导致的:
场景:一颗巨大的星际尘埃团,刚好从塔比星和地球之间穿过;
依据:星际尘埃团的大小可以达到光年级,能遮挡恒星光线;
质疑:星际尘埃团的遮挡是均匀的,会导致恒星亮度缓慢下降,而不是塔比星的“突然下降+快速恢复”;此外,星际尘埃团会导致红外 excess,但塔比星没有。
五、科学意义:塔比星为何如此重要?
塔比星的异常,不仅仅是一颗恒星的“调皮”——它推动了人类对多个领域的认知:
5.1 系外行星探测:“凌日法”的边界
塔比星让天文学家意识到,凌日法不是“万能的”——它能找到有规律的行星凌日,但无法解释无规则的光变。这促使科学家开发新的系外行星探测方法,比如径向速度法(测量恒星的摆动)、直接成像法(拍摄系外行星的照片)。
5.2 恒星物理:“未知的活动机制”
塔比星的光变,暴露了人类对恒星活动的认知不足——我们不知道,一颗普通F型星能产生如此大规模、无规则的光变。这推动了对恒星对流、磁场、星震等领域的研究。
5.3 外星文明搜索:“戴森球”的“反证”
虽然塔比星不是戴森球,但它让科学家更认真地思考:如何区分自然现象和外星文明? 比如,如果有外星结构,它会产生什么可观测的信号?(比如红外 excess、异常的光谱线)
5.4 公众科学:“宇宙之谜”的吸引力
塔比星的故事,让更多公众关注天文学——它的“未解之谜”,激发了人们对宇宙的好奇。比如,2016年,塔比星成为“突破聆听”(Breakthrough Listen)项目的观测目标,寻找外星文明的信号。
结尾:未解的谜题,永恒的探索
在第一篇的最后,我们回到塔比星的本质:它是一颗普通的F型星,却有着最异常的光变曲线。它的“调光游戏”,让天文学家陷入了“解释的困境”——没有一种已知的机制,能完美解释它的亮度变化。
但这正是科学的魅力:未知的谜题,推动我们不断探索。有人继续研究彗星群的模型,有人寻找外星结构的证据,有人试图用新的望远镜(比如JWST)观测塔比星的红外辐射。
塔比星的故事还没结束。它像一个“宇宙的邀请函”,邀请我们去看更远的星空,去想更深刻的问题:宇宙中,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奇迹?
注:本文核心数据参考自:
Boyajian et al. (2016) 《The Light Curve of KIC : An Unusual Stellar Variability Not Explained by Comets or Planets》;
Wright et al. (2015) 《Where Are the Aliens? Dyson Spheres Around KIC 》;
Kepler Space Telescope 数据库(NASA/Ames Research Center);
斯皮策望远镜观测数据(NASA/JPL-Caltech)。
术语解释:
凌日法(Transit Method):通过行星遮挡恒星光线,探测系外行星的方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