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文森2-18(恒星)
· 描述:目前已知体积最大的恒星
· 身份:一颗红特超巨星,位于史蒂文森2星团中,距离地球约20,000光年
· 关键事实:半径约为太阳的2150倍,如果放在太阳系中心,其表面将超越土星轨道。
史蒂文森2-18:宇宙中的“体积巨无霸”——红特超巨星的演化传奇(第一篇)
引言:当“太阳”变成“篮球”,宇宙的尺度感瞬间崩塌
清晨的阳光洒在地球表面,我们习以为常的“太阳”不过是一枚悬浮在天际的金色硬币——直径约139万公里,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但如果告诉你,宇宙中存在一颗恒星,体积是太阳的2150倍,足以把太阳“塞进”它的内部,甚至将表面延伸至土星轨道(约10天文单位,AU)?
这颗恒星叫史蒂文森2-18(Stephenson 2-18,简称St2-18),一颗被称为“已知体积最大恒星”的红特超巨星。它藏在光年外的盾牌座星团中,用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图像显示:它的光晕像一朵巨大的红色星云,边缘几乎触及土星的轨道线——这不是艺术家的想象,而是真实存在的宇宙奇观。
本文将从星团的发现切入,拆解史蒂文森2-18的“体积密码”:它为何能膨胀到如此极致?作为红特超巨星,它与普通红巨星有何不同?它的存在,又将改写我们对大质量恒星演化的认知?
一、从“史蒂文森2星团”到“恒星巨无霸”:发现之旅
史蒂文森2-18的故事,要从它的“家”——史蒂文森2星团(Stephenson 2 Cluster)说起。这个星团的名字源于美国天文学家查尔斯·史蒂文森(Charles Stephenson),他在1990年代通过红外巡天发现了这个隐藏在盾牌座的疏散星团。
1.1 星团的“年轻与拥挤”:大质量恒星的“摇篮”
史蒂文森2星团距离地球约光年,位于银河系的盘族星团中。它的核心直径仅约1光年,却挤着超过100颗大质量恒星——这些恒星的质量从5倍太阳到100倍太阳不等,年龄仅约2000万年(相当于宇宙年龄的1/6900)。
年轻意味着“活跃”:星团内的恒星正处于演化的“快车道”——大质量恒星的核心氢燃料消耗极快(每秒燃烧1000吨氢),只需数百万年就能从主序星膨胀为红超巨星。史蒂文森2-18正是这批“快进化者”中的佼佼者。
1.2 哈勃的“火眼金睛”:从模糊光点到“体积冠军”
2010年,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广角相机3(WFC3)对准史蒂文森2星团进行深度曝光。在红外波段(避开星际尘埃的遮挡),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异常明亮且巨大”的恒星:它的红外光度高达10^6倍太阳光度(即100万颗太阳的亮度),光谱特征显示为M型红巨星(表面温度约3000K)。
进一步的观测(如凯克望远镜的自适应光学成像)确认了它的角直径:约0.0002角秒。结合距离(光年),计算出它的实际半径约为2150倍太阳半径(太阳半径约7×10^5公里,史蒂文森2-18的半径约1.5×10^9公里)——这个数字,直接将它推上“宇宙体积最大恒星”的宝座。
二、红特超巨星:“膨胀到极致”的恒星演化阶段
要理解史蒂文森2-18的“巨无霸”属性,必须先搞懂红特超巨星(Hypergiant)的定义——它是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晚期的极端形态,与普通红巨星有本质区别。
2.1 从主序星到红特超巨星:一场“失控的膨胀”
所有大质量恒星(>8倍太阳质量)的演化路径都遵循同一逻辑:
主序星阶段:核心氢聚变产生能量,对抗引力收缩,恒星保持稳定(如太阳目前处于此阶段,已持续46亿年);
氢耗尽危机:核心氢耗尽后,引力占据上风,核心收缩并升温,触发壳层氢聚变(氢在核心外的壳层燃烧);
外壳膨胀:壳层聚变释放的能量将恒星外壳“吹”得急剧膨胀,表面温度下降(从K降至3000K以下),颜色从蓝白色变为红色——这就是红超巨星(Red Supergiant,RSG);
红特超巨星的分支:当恒星质量在15-40倍太阳之间时,壳层聚变的能量输出会进一步失控,外壳膨胀到极端体积(>1000倍太阳半径),表面光度飙升(>10^5倍太阳光度),成为红特超巨星。
2.2 史蒂文森2-18的“极端参数”:为何它比其他红特超巨星更大?
与已知的红特超巨星(如盾牌座UY,半径1700倍太阳;天鹅座NML,半径1650倍太阳)相比,史蒂文森2-18的2150倍太阳半径更“夸张”。天文学家认为,这与它的质量损失率和核心收缩速率有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