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质量的计算,依赖吸积盘的光度-质量关系。对于类星体,天文学家用以下公式反推黑洞质量(M_BH):
\log\left(\frac{M_{BH}}{M_\odot}\right) = a + b \log\left(\frac{L_{bol}}{10^{46} \text{erg/s}}\right) + c \log\left(\frac{\lambda L_\lambda(5100\text{?})}{10^{44} \text{erg/s}}\right)
其中, L_{bol} 是 bolometric 光度(总辐射能量), \lambda L_\lambda(5100\text{?}) 是光学波段的光度。
通过SDSS的光谱数据,代入公式后得到:M_BH ≈ 1.2×101? M☉——即120亿倍太阳质量。
2.2 年龄与成长的“时间矛盾”
J0100+2802的年龄是9亿年(宇宙学时间),而它的质量是120亿倍太阳质量。这意味着,它的质量增长速率达到了:
\frac{\Delta M}{\Delta t} = \frac{1.2×10^{10} M_\odot}{9×10^8 \text{yr}} ≈ 13.3 M_\odot/\text{yr}
对比一下: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Sgr A,质量约400万倍太阳,增长速率仅约10?? M☉/yr——J0100+2802的成长速度,是Sgr A的1300万倍!
更恐怖的是,它从“种子黑洞”(比如100倍太阳质量)长到120亿倍,只用了9亿年——这意味着,它的特定增长速率(Eddington Ratio)长期保持在1以上,这在传统理论中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三、挑战理论:它是怎么“长”得这么快的?
传统黑洞形成理论认为,超大质量黑洞的起源有两种路径:
1. 恒星级黑洞合并:恒星死亡后形成恒星级黑洞(10-100倍太阳质量),通过合并逐渐长大;
2. 气体直接坍缩:原始气体云在暗物质晕中坍缩,直接形成中等质量黑洞(103-10?倍太阳质量),再吸积增长。
但这两种路径,都无法解释J0100+2802的“快速成长”:
3.1 路径1:恒星级黑洞合并——“时间不够用”
假设J0100+2802的种子是100倍太阳质量的恒星级黑洞,要通过合并达到120亿倍,需要合并1.2×10?个恒星级黑洞。
但早期宇宙的恒星形成率很低:z=6.3时,宇宙的恒星形成率仅为当前的1/100。而且,恒星级黑洞的合并效率极低——两个黑洞要相遇,需要穿过密集的星际介质,这在早期宇宙中几乎不可能。
更关键的是,合并的时间尺度:即使每天合并100个恒星级黑洞,也需要约300万年才能达到120亿倍——但J0100+2802的成长用了9亿年,这说明合并不是主要途径。
3.2 路径2:气体直接坍缩——“效率不够高”
气体直接坍缩形成的中等质量黑洞(10?倍太阳质量),需要吸积周围气体增长。但传统模型中,吸积效率受限于:
- 金属污染:早期宇宙没有金属,气体的冷却效率低,无法形成密集的吸积盘;
- 辐射反馈:黑洞的辐射会加热周围气体,阻止进一步吸积。
但J0100+2802的吸积率高达爱丁顿极限的1.5倍,说明它的吸积效率极高。这意味着,早期宇宙的气体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没有金属的“原始汤”,让气体能更高效地坍缩到黑洞周围。
3.3 新理论:“超 massive 种子黑洞”与“密集环境”
为了解释J0100+2802的成长,天文学家提出了“超 massive 种子黑洞”假说:
- 宇宙早期,暗物质晕的质量比现在大得多(z=6.3时,晕质量可达1013 M☉);
- 这些大质量晕中的气体,能通过 adiabatic pression(绝热压缩)快速坍缩,形成10?-10?倍太阳质量的种子黑洞;
- 种子黑洞处于密集的星系合并环境中,能从周围大量气体中快速吸积,增长率长期保持在爱丁顿极限以上。
另一种假说则是“直接坍缩黑洞(DCBH)”:早期宇宙的某些区域,气体密度极高,没有恒星形成,直接坍缩形成10?-1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然后通过“超 Eddington 吸积”快速增长。
3.4 观测证据:吸积盘的“年轻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