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径:仅10-15公里(相当于北京到天津距离的1/50);
密度:约10^14 g/cm3(是原子核密度的10倍,一勺中子星物质重达10亿吨);
自转:约1.6毫秒/圈(即每秒自转625圈)——高速自转让它产生极强的磁场(约10^12高斯,是地球磁场的10^8倍)。
2.2 X射线辐射:“烧红的铁块”与“磁场引擎”
J1647-4552的X射线辐射来自两个部分:
表面热辐射:中子星的表面温度极高(5×10^6 K),黑体辐射主要集中在软X射线波段(0.5-2 keV)。钱德拉的光谱显示,它的热辐射符合“冷却中子星”模型——表面温度随时间缓慢下降(每年约降10^5 K);
磁层辐射:高速自转的磁场会加速粒子,产生同步辐射(非热辐射)。但由于J1647-4552的速度极快,磁层辐射被“ Doppler 增强”,成为X射线谱中的次要成分。
2.3 与普通中子星的区别:“速度”是关键
普通中子星(如脉冲星)的速度通常<100 km/s,因为它们诞生时受到的超新星踢击较弱。而J1647-4552的300+ km/s速度,让它成为“逃逸中子星”——它的动能足以摆脱银河系的引力束缚吗?
计算显示,银河系的逃逸速度约为500 km/s(在太阳系附近)。J1647-4552的当前速度(300 km/s)虽未达到逃逸速度,但它会继续在星际空间中加速(通过引力弹弓效应与星际气体相互作用),未来有可能脱离银河系,成为“星际流浪者”。
三、逃逸之谜:超新星爆发的“不对称踢击”
J1647-4552的高速从何而来?答案藏在超新星爆发的不对称性中。
3.1 超新星爆发的“反冲力”:核心坍缩的“副作用”
中子星诞生于大质量恒星的核心坍缩:当恒星核心的核燃料耗尽,引力会迅速压缩核心,形成中子星。在这个过程中,核心的动量守恒会导致反冲力——就像火箭喷射燃料时获得推力。
如果坍缩过程完全对称,反冲力会均匀分布,中子星的速度会很慢(<100 km/s)。但如果坍缩不对称(比如核心旋转不均匀、存在密度扰动),反冲力会集中在某一方向,中子星就会被“踢”向相反方向,获得极高速度。
3.2 “踢击”的模拟:多少不对称性才够?
天文学家通过三维超新星爆发模拟(使用 hydrodynamic 代码,如 FLASH),还原了J1647-4552的诞生过程:
前身恒星是一颗25倍太阳质量的蓝超巨星,核心坍缩时,由于旋转不对称(核心的自转速度在不同纬度差异达20%),导致中子星受到单向反冲力;
模拟结果显示,这种不对称性会让中子星获得≥300 km/s的速度——与J1647-4552的观测速度完全一致。
3.3 Westerlund 1的“历史档案”:何时爆发的?
Westerlund 1星云的年龄约为400万年(通过星团中恒星的颜色-星等图估算)。J1647-4552的速度衰减(因星际介质阻力)约为每年1 km/s,因此它的诞生时间约为300万年前——正好是Westerlund 1中某颗大质量恒星死亡的时间。
通过X射线衰变分析(中子星表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天文学家进一步确认:它的“冷却年龄”约为200万年,与Westerlund 1的超新星历史吻合。
四、星际穿行记:与气体的“暴力约会”
J1647-4552以300 km/s的速度在星际空间中穿行,沿途会与星际介质(ISM,由气体和尘埃组成)发生剧烈互动。这种互动,成为我们“观测”它的另一种方式。
4.1 弓形激波:“宇宙船头”的高温云
当高速天体穿过气体时,会在前方形成弓形激波(Bow Shock)——气体被压缩、加热,形成高温等离子体云。J1647-4552的弓形激波,被钱德拉的X射线观测清晰捕捉:
激波的温度约为10^7 K(是太阳核心温度的1.7倍),发出强烈的X射线(峰值在2-5 keV);
激波的形状呈“锥形”,锥角约30度——符合高速天体(马赫数≈10)的激波理论;
激波中的气体密度约为10 cm^-3(是星际介质平均密度的100倍),说明中子星正在“扫过”稠密的分子云。
4.2 加热与电离:改变星际介质的“化学组成”
J1647-4552的弓形激波不仅加热气体,还会电离星际介质中的原子(比如氢、氦、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