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发现立即引发了学界的震动。2003年10月,戈特团队在《天体物理学报》(Astrophysical Journal)发表论文《斯隆数字巡天中的巨型星系壁》(A Giant Galaxy Wall in the Sloan Digital Sky Survey),正式命名该结构为“斯隆长城”,并指出其“挑战了我们对宇宙大尺度均匀性的理解”。论文中特别强调:“斯隆长城的存在表明,宇宙中的物质聚集可以跨越比预期更大的尺度,这对宇宙学模型的精细调节提出了新的要求。”
星系壁的本质:暗物质与宇宙网的“建筑杰作”
斯隆长城之所以能形成如此巨大的结构,核心驱动力是暗物质(Dark Matter)的引力作用。尽管暗物质不发光、不与电磁波相互作用,但其质量占宇宙总质量的约27%(可见物质仅占约5%),是宇宙大尺度结构的“骨架”。在宇宙早期(大爆炸后约38万年),量子涨落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中留下了微小的密度差异(约十万分之一)。随着宇宙膨胀,暗物质因引力率先塌缩,形成了“暗物质晕”(Dark Matter Halo);随后,普通物质(重子物质)被暗物质晕的引力吸引,在晕中心聚集形成星系。
斯隆长城的形成,正是这一过程的“放大版”。在宇宙演化早期,某些区域的暗物质密度涨落略高于平均值,导致这些区域的暗物质晕增长更快、质量更大。这些大质量暗物质晕通过引力相互连接,逐渐形成绵延的纤维状结构;而普通物质则沿着暗物质的“通道”流动,在纤维的高密度节点处形成超星系团,在纤维本身则形成稀疏但连续的星系分布。
从三维结构上看,斯隆长城并非完全连续的“墙”,而是由多个超星系团和星系群通过稀疏的星系链连接而成的复合体。根据SDSS的后续观测(如SDSS-II和SDSS-III),斯隆长城包含至少5个主要超星系团,例如“Clowes-Campusano LQG”(一个由类星体组成的大尺度结构,后被证实属于斯隆长城的一部分),以及编号为SDSS J1030+0524的超星系团。这些超星系团之间的距离约为几千万光年,通过密度稍高的星系链相连,整体呈现出“项链状”的延伸形态。
值得注意的是,斯隆长城的“厚度”(约1500万光年)远小于其长度和宽度,这与宇宙网的典型结构一致。宇宙网中的纤维结构通常具有“薄盘”特征,这是因为暗物质晕的引力塌缩在垂直于纤维方向上的约束更强,导致物质更倾向于沿纤维方向聚集。斯隆长城的薄厚比(长度/厚度≈9000:1)甚至超过了此前发现的“巨引源”(Great Attractor,一个局部超星系团集合,厚度约为长度的1/1000),进一步体现了其作为宇宙网主干结构的特殊性。
从“最大”到“之一”:斯隆长城的后续争议与再认识
斯隆长城的发现曾一度让它登上“已知最大宇宙结构”的宝座,但随着巡天技术的进步,这一头衔很快被更宏大的结构取代。2013年,基于澳大利亚的2度视场星系红移巡天(2dF GRS)和SDSS数据的综合分析,天文学家发现了“赫拉克勒斯-北冕座长城”(Hercules-Corona Borealis Great Wall),其跨度约为100亿光年,是斯隆长城的7倍以上。2020年,欧洲空间局(ESA)的普朗克卫星通过CMB数据分析,推测可能存在跨度达200亿光年的“超空洞”(Void),其边界也可能形成巨大的纤维结构。
然而,斯隆长城的科学价值并未因此褪色。事实上,它的真正意义在于“承前启后”——既验证了宇宙网模型的预测,又为后续更大尺度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范本。例如,戈特团队在分析斯隆长城时发展的“密度场重建”和“前沿追踪”技术,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大尺度结构的研究,包括“武仙-北冕座长城”的确认和“南极墙”(South Pole Wall,2020年发现,跨度约14亿光年)的探测。
此外,斯隆长城的发现也促使宇宙学家重新审视宇宙学原理的适用范围。传统上,“均匀各向同性”被定义为“在大于10亿光年的尺度上,宇宙没有显着的结构”,但斯隆长城的长度(13.7亿光年)和后续发现的更大结构表明,这一阈值可能需要调整。不过,宇宙学原理的核心——“在大尺度平均意义上,宇宙是均匀的”——并未被推翻。事实上,斯隆长城在其所在的局部天区(约占可观测宇宙的1/)是显着的,但如果将视野扩大到整个可观测宇宙(直径约930亿光年),其密度涨落会被平均掉,整体仍符合均匀性假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