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R B1257+12的行星系统发现,本质上是一场对射电信号的精密解码。故事始于波兰天文学家亚历山大·沃尔兹坎(Aleksander Wolszczan)与美国同事戴尔·弗雷尔(Dale Frail)的合作。1980年代末,沃尔兹坎使用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NRAO)的阿雷西博望远镜(口径305米),对室女座方向的脉冲星进行系统性观测。他的目标是通过测量脉冲到达时间的微小变化(即“计时观测”),研究中子星的自转稳定性及周围引力场干扰。
(一)脉冲计时:捕捉宇宙的“心跳”
脉冲星的计时观测是天文学中最精密的测量之一。由于中子星自转高度稳定(部分脉冲星的计时精度可达10^-15秒/秒,接近原子钟水平),任何外部引力扰动都会导致脉冲到达地球的时间出现偏差。例如,若中子星周围存在一颗行星,行星的引力会使中子星产生微小的摆动(类似双星系统的轨道运动),这种摆动会反映在脉冲到达时间的周期性变化中。
沃尔兹坎团队分析了PSR B1257+12的脉冲数据,发现其到达时间存在异常波动。最初,他们怀疑是设备误差或星际介质的色散效应(不同频率的电磁波传播速度不同导致的延迟)。但通过交叉验证不同频率的观测数据,并排除星际介质的影响后,剩余的波动无法用已知因素解释。进一步的分析显示,波动具有三个明显的周期性成分,分别对应周期为66.5天、98.2天和25.3天的轨道运动。
(二)三颗行星的“身份证”
通过动力学建模,团队推断这三个周期对应三颗绕中子星运行的天体。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轨道周期的平方与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结合脉冲星的质量(约1.4倍太阳质量,由脉冲周期和色散量估算),可以计算出行星的轨道半径和质量。
第一颗行星(PSR B1257+12 b)的轨道周期最短(25.3天),半长轴约0.19天文单位(AU,1AU为日地距离),质量约为地球的3.4倍;第二颗(PSR B1257+12 c)周期98.2天,半长轴0.36AU,质量约为地球的4.3倍;第三颗(PSR B1257+12 d)周期66.5天,半长轴0.47AU,质量约为地球的0.02倍(后修正为约0.5倍地球质量,可能存在数据修正)。值得注意的是,这三颗行星的轨道偏心率极低(接近圆形),暗示它们形成于稳定的原行星盘,而非被超新星爆发抛射的碎片。
(三)争议与验证:科学共同体的检验
这一发现最初引发了学界的激烈争议。部分天文学家质疑:超新星爆发是否可能残留足够的物质形成行星?行星是否可能在爆发后由碎片重新吸积而成?更关键的是,如何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如双中子星系统)导致的计时误差?
为验证结论,团队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跟踪观测,并邀请其他天文学家独立分析数据。1992年,《自然》杂志发表了他们的两篇论文,正式宣布在PSR B1257+12周围发现三颗系外行星。后续研究通过更精确的射电计时(使用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和理论模型,确认了行星的存在:它们的引力扰动与观测到的脉冲时间延迟完全吻合,排除了其他可能性。
(四)“僵尸行星”的生存之谜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行星的“年龄”与脉冲星相当——约10亿年(根据脉冲星的冷却速率和超新星爆发时间估算)。这意味着它们经历了母星从红巨星到超新星爆发的整个过程。传统理论认为,恒星膨胀为红巨星时会吞噬内侧行星,超新星爆发的冲击波会剥离外侧行星的大气,甚至将行星撕碎。那么,PSR B1257+12的行星是如何幸存下来的?
目前主流假说是:这些行星形成于脉冲星的前身星(一颗红巨星)抛射的原行星盘外层。当恒星核心坍缩爆发时,外层物质被抛射,但部分碎片在引力作用下重新聚集,形成新的行星系统。这种“二次形成”机制可以解释为何行星能避开超新星爆发的直接摧毁。此外,中子星的强引力场也可能帮助稳定行星轨道,防止它们被潮汐力撕裂。
三、PSR B1257+12的独特性:系外行星研究的“第一块拼图”
在PSR B1257+12之前,人类已通过径向速度法发现了首颗围绕主序星的系外行星(51 Pegasi b,1995年),但脉冲星行星的发现具有完全不同的科学意义。它证明了行星系统可以在最极端的恒星死亡事件中幸存,甚至通过二次吸积形成;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中子星作为“引力实验室”的价值——其行星轨道的高稳定性(因中子星质量大、干扰少)为测试广义相对论提供了理想场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