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潮汐锁定:永恒的白天与黑夜
潮汐锁定是天体力学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本质上是引力与天体自转之间的“平衡游戏”。当一颗行星绕恒星旋转时,恒星的引力会对行星产生“潮汐力”——就像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会引发海洋潮汐一样,恒星的引力会将行星拉伸成椭球形,形成“潮汐隆起”(Tidal Bulge)。
如果行星的自转速度与公转速度不同步,潮汐隆起的位置会随行星自转而移动,恒星的引力会对这个移动的隆起产生“扭矩”:如果行星自转太快,扭矩会减缓自转;如果自转太慢,扭矩会加快自转。最终,行星的自转周期会与公转周期完全同步——此时,潮汐隆起的位置固定指向恒星,行星永远以同一面朝向恒星,这就是“潮汐锁定”。
在我们的太阳系中,月球就是被地球潮汐锁定的典型:它永远以同一面朝向地球,我们永远看不到月球的“背面”。水星则处于3:2的自旋-轨道共振(自转3圈等于公转2圈),但本质上也是潮汐锁定的“变种”。
WASP-76b的潮汐锁定更为彻底:它的自转周期完全等于公转周期(1.81天)。这意味着,对于WASP-76b上的任何一点来说,恒星要么永远挂在天空中(昼半球),要么永远沉入地平线以下(夜半球)。没有日出,没有日落,没有四季更替——只有永恒的炽热与永恒的寒冷。
这种分割带来了两个极端的结果:
其一,昼半球的“炼狱”:由于永远暴露在恒星的辐射下,WASP-76b的昼半球赤道温度高达2400K(约2127°C)。这个温度足以融化铅(熔点327°C)、锌(420°C),甚至蒸发铁(沸点2862°C)——铁原子会从行星的大气层中逃逸,形成炽热的铁蒸气云。
其二,夜半球的“寒域”:由于永远背对恒星,夜半球没有外部能量输入,温度会迅速下降。根据大气环流模型,夜半球的温度约为1200K(约927°C)——虽然仍高于地球的核心温度(约5500°C),但足以让铁蒸气失去能量,凝结成液态的铁滴。
三、ESPRESSO的发现:铁蒸气的“跨半球旅行”
WASP-76b的“铁雨”现象,不是天文学家的“猜想”,而是通过高精度光谱观测“实证”的。关键的工具是欧洲南方天文台(ESO)安装在甚大望远镜(VLT)上的“岩石系外行星与稳定光谱观测阶梯光栅光谱仪”(ESPRESSO,Echelle Spectrograph for Rocky Exoplanets and Stable Spectroscopic Observations)。
ESPRESSO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高分辨率光谱仪之一,它的分辨率高达140,000,能够检测到恒星光谱中波长变化仅为0.01纳米的信号——相当于在1000公里外测量一根头发的宽度。这种精度让它能够“拆解”恒星的光,分析其中蕴含的行星大气信息。
(一)凌日光谱:从恒星的光中“提取”行星的指纹
当WASP-76b发生凌日时,它会像一块“透镜”一样,将恒星的光穿过自己的大气层,再投射到地球上。此时,行星大气层中的气体原子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形成“吸收线”——就像指纹一样,每种元素都有独特的吸收线模式。
天文学家的策略是:比较凌日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恒星光谱——当行星的昼半球转向地球时,光谱中会出现铁的吸收线;当行星的夜半球转向地球时,铁的吸收线会消失。这种“有-无”的变化,直接证明了铁只存在于行星的昼半球大气中,而夜半球没有。
2018年至2019年间,ESPRESSO团队对WASP-76进行了多次观测。他们发现,当行星凌日的“明暗分界线”(Terminator)穿过恒星盘面时,光谱中的铁吸收线会发生剧烈变化:在昼半球一侧,吸收线强度急剧上升;在夜半球一侧,吸收线几乎完全消失。这意味着,铁蒸气主要集中在昼半球的高层大气中,而夜半球的大气中没有铁——显然,铁从昼半球“移动”到了夜半球,并在那里发生了某种变化。
(二)铁的“生命周期”:蒸发-传输-凝结-降落
根据观测结果,天文学家构建了WASP-76b的大气循环模型:
蒸发:昼半球的高温(2400K)让大气中的铁原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从固态或液态蒸发成气态。这些铁原子与氢、氦等轻元素混合,形成炽热的铁蒸气云。
传输:由于昼夜温差极大,行星大气中产生了强烈的“热风”——风速高达5-10公里/秒(约1.8-3.6万公里/小时)。这种风将昼半球的铁蒸气快速吹向夜半球,整个传输过程仅需几个小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