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结:当铁蒸气到达夜半球时,温度骤降至1200K。此时,铁原子失去了足够的能量,无法保持气态,于是凝结成液态的铁滴。这些铁滴在大气中聚集,形成微小的“铁云”。
降落:铁云中的液滴在重力作用下下落,形成“铁雨”。由于夜半球的温度仍高于铁的熔点(1538°C),铁雨在下落过程中保持液态,直到落到行星表面。
四、夜半球的“铁雨”:液态金属的坠落
WASP-76b的夜半球,是一个“黑暗的金属雨世界”。这里的天空永远是深紫色的(由于恒星的红外辐射),没有星光,没有月光,只有不断下落的液态铁滴。
这些铁滴的大小可能从微米级到毫米级不等,下落速度约为每秒几米到几十米(类似于地球上的暴雨,但密度更大)。当它们落到地面时,会产生微弱的“嘶嘶”声——因为液态铁与地面的岩浆海接触时,会迅速冷却并凝固,释放出热量。
关于WASP-76b的地面,我们知之甚少,但可以通过密度数据推测:它的密度约为0.9g/cm3(木星为1.33g/cm3),说明它的大气非常膨胀,核心可能是一个较小的岩核(质量约为地球的10-20倍)。夜半球的地面可能是熔融的岩浆海——因为即使温度降至1200K,仍高于玄武岩的熔点(1000-1200K)。因此,铁雨落到岩浆海里,会迅速融入其中,成为岩浆的一部分。
五、对比:与其他热木星的“极端竞赛”
WASP-76b并不是唯一的热木星,但它的“铁雨”现象使其成为热木星中的“极端代表”。我们可以将它与其他着名的热木星对比,感受它的独特性:
HD b:这是第一颗被发现的凌日系外行星,质量约为木星的0.7倍,轨道周期3.5天。它的大气中含有氢、氦和少量水蒸气,但没有金属蒸气——因为它的温度(约1500K)不足以蒸发金属。
HD b:这是一颗“蓝巨星”,大气中含有硅酸盐颗粒(直径约1微米),这些颗粒散射蓝光,使行星呈现出蓝色。它的温度约为1000K,会下“硅酸盐雨”——但硅酸盐的熔点(约1700K)高于它的夜半球温度,所以雨是固态的“玻璃碎片”。
WASP-76b:它的温度更高(昼半球2400K),足以蒸发金属;风速更快(5-10公里/秒),足以将金属蒸气传输到夜半球;夜半球温度更低(1200K),足以让金属蒸气凝结成液态雨。因此,它是第一颗被明确检测到“金属雨”的系外行星。
六、意义:从“地狱行星”到宇宙的“实验室”
WASP-76b的发现,不仅仅是一个“猎奇”的故事——它为我们理解系外行星的大气物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线索:
(一)潮汐锁定的“大气剪刀”
WASP-76b的极端天气,本质上是潮汐锁定带来的“大气剪刀”:恒星加热昼半球,产生上升气流;夜半球冷却,产生下沉气流。这种对流将大气分成两个部分,而热风则将物质从昼半球传输到夜半球。这种机制可能普遍存在于潮汐锁定的热木星中,只是WASP-76b的温度足够高,让这种传输的物质变成了“金属”。
(二)系外行星的“化学循环”
铁是宇宙中最丰富的重金属元素之一(仅次于氧、碳、氖)。在太阳系中,铁主要存在于行星的核心(比如地球的地核),但在WASP-76b中,铁却在大气中进行着“蒸发-凝结-降落”的循环。这种循环让我们意识到,系外行星的大气化学可能与太阳系完全不同——重元素不一定沉降到核心,也可能在大气中循环。
(三)寻找“宜居行星”的反面教材
WASP-76b的存在,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地球的“温和”。它的环境是如此极端:没有液态水,没有稳定的大气,没有可供生命生存的表面。但这恰恰提醒我们,生命之所以能在地球上诞生,是因为我们处于“宜居带”(Habitable Zone)——行星与恒星的距离适中,温度允许液态水存在。WASP-76b则是一个“非宜居带”的极端案例,它的存在拓展了我们对“宜居”的定义边界。
七、未来:JWST的“透视眼”
尽管ESPRESSO已经揭示了WASP-76b的“铁雨”之谜,但仍有许多问题等待解答:比如,夜半球的铁雨是否会凝固成固体?行星的大气是否正在被恒星风剥离?核心的成分是什么?
这些问题,有望通过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来解决。JWST是一台红外望远镜,将于2022年发射(注:实际已于2021年12月发射,并于2022年7月开始科学观测),它的灵敏度是哈勃望远镜的100倍,能够穿透尘埃,观测系外行星的大气成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