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星体的光度(总辐射能量)与其黑洞质量、吸积率直接相关。根据爱丁顿极限(Eddington Limit),黑洞吸积物质时,辐射压力会与引力平衡,此时吸积率达到最大值。对于TON 618这样的超大质量黑洞,其爱丁顿光度约为1.4×10^41瓦(相当于2.8×10^14倍太阳光度),而实际观测到的光度甚至超过了这一极限——这意味着TON 618可能处于“超爱丁顿吸积”状态,其吸积盘效率极高,或存在特殊几何结构(如倾斜的吸积盘)允许更多辐射逃逸。
三、TON 618的发现:从模糊光斑到宇宙纪录保持者
TON 618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天文学家使用墨西哥托南钦特拉天文台(Tonantzintla Observatory)的施密特望远镜进行巡天观测,目标是寻找强紫外辐射的天体。1957年,它在巡天图中被标记为“Tonantzintla 618”,最初被认为是一颗特殊的恒星。直到1970年代,随着光谱技术的进步,天文学家才意识到其真实身份。
关键突破来自对其光谱的分析。类星体的光谱特征鲜明:在连续光谱的背景上,叠加着宽发射线(Broad Emission Lines)和窄发射线(Narrow Emission Lines)。宽发射线来自黑洞吸积盘附近的高速气体(速度可达数千公里/秒),窄发射线则来自吸积盘外围的低速气体(速度数百公里/秒)。通过测量宽发射线的宽度,结合多普勒效应,可以计算中心黑洞的质量。
1980年代,天文学家利用凯克望远镜(Keck Telescope)获取了TON 618的高分辨率光谱,发现其氢和氦的宽发射线宽度对应的速度高达7000公里/秒。结合引力红移和开普勒定律,计算得出其中心黑洞的质量约为100亿倍太阳质量。但随着观测设备的升级,尤其是哈勃空间望远镜和XMM-牛顿卫星的应用,这一数值被不断修正。2009年,通过分析更精确的光谱数据,科学家将其质量上调至660亿倍太阳质量——这一数值至今仍是TON 618作为“最大黑洞候选者”的核心依据。
四、660亿倍太阳质量:一个难以想象的天体尺度
要直观理解660亿倍太阳质量的概念,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对比。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Sgr A(人马座A)质量约为430万倍太阳质量,TON 618的质量是它的15,000倍。若将Sgr A*的事件视界(半径约2400万公里,相当于水星轨道的1/3)放大到TON 618的尺度,其事件视界半径将达到约1920亿公里——这一距离超过了海王星轨道(约45亿公里)的40倍,甚至可以容纳整个柯伊伯带(太阳系边缘的小天体带)。
更惊人的是其史瓦西半径(事件视界半径)对应的质量-半径关系。根据广义相对论,黑洞的史瓦西半径R_s = 2GM/c2,其中G是引力常数,M是质量,c是光速。对于TON 618,M=6.6×10^9 M☉(M☉为太阳质量,约2×10^30 kg),代入计算得R_s ≈ 1.9×10^13米,即约1.3×10^4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1.5×10^11米)。这一尺度相当于从太阳到奥尔特云(太阳系最外层)距离的1/3——换句话说,TON 618的事件视界足以吞噬整个奥尔特云,将太阳系完全包裹在其引力牢笼中。
尽管质量庞大,TON 618的实际体积却远小于人们的想象。黑洞的所有质量都集中在一个没有体积的奇点,事件视界只是其“引力边界”。但吸积盘的存在让它的“存在感”变得具体——TON 618的吸积盘由下落的气体和尘埃组成,主要成分为氢和氦,温度高达数百万摄氏度。由于物质摩擦和引力能释放,吸积盘发出强烈的电磁辐射,从无线电波到伽马射线均有覆盖,其中可见光和紫外线波段的亮度尤为突出,相当于140万亿个太阳的总亮度——这相当于将140个银河系的光集中在一个类星体上。
五、104亿光年外的宇宙快照:TON 618的“年龄”与宇宙学意义
TON 618的红移值z≈2.21,对应距离地球约104亿光年。这意味着我们今天看到的光,是它在宇宙大爆炸后约30亿年时发出的。在那个时期,宇宙刚从“黑暗时代”(大爆炸后约38万年,中性氢吸收光子的阶段)走出,第一批恒星和星系正在形成,超大质量黑洞的种子可能刚刚开始生长。
TON 618的存在对研究早期宇宙的黑洞演化至关重要。根据传统模型,超大质量黑洞的增长需要足够的时间——从恒星级黑洞(10倍太阳质量)增长到100亿倍,理论上需要超过100亿年的时间。但TON 618在宇宙年龄仅30亿年时就已达到这一质量,这说明其吸积效率或形成机制可能远超传统预期。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直接坍缩”模型:早期宇宙中存在由暗物质晕主导的大质量分子云,它们未经历恒星形成阶段,直接坍缩形成中等质量黑洞(10^4-10^5 M☉),随后通过超高效吸积(接近爱丁顿极限)快速增长。TON 618可能正是这种模型的极端案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