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gittarius A(黑洞)
· 描述:银河系中心的超级黑洞
· 身份:人马座方向的超大质量黑洞,距离地球约26,000光年
· 关键事实:质量约为430万太阳质量,2022年事件视界望远镜成功获得其首张图像,证实了银河系中心黑洞的存在。
Sagittarius A*:银河系心脏的“引力之王”(上篇)
当我们仰望银河,那条横亘夜空的乳白色光带,是银河系盘的恒星集合——我们的家园星系,一个包含4000亿颗恒星的棒旋星系。在这片璀璨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沉默的巨人”:它坐落在银河系中心的人马座方向,距离地球2.6万光年,质量是太阳的430万倍,引力之强足以扭曲周围时空,连光线都无法逃脱。它就是Sagittarius A(人马座A)**,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也是人类目前能“看见”自身星系核心的唯一直接证据。
一、银河系中心的“迷雾”:从古代猜想到现代观测的突破
人类对银河系中心的想象,贯穿了整个天文史。古埃及人将银河视为“尼罗河的延伸”,认为它是通往天堂的河流;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猜测银河是“无数恒星的集合”,但受限于观测技术,没人能看清中心的样子。直到17世纪,伽利略用望远镜指向银河,才发现它是由密密麻麻的恒星组成——但银河中心的区域,始终被浓厚的星际尘埃遮挡:这些尘埃颗粒(直径约0.1微米)吸收了可见光,让中心区域在望远镜中变成一片“黑斑”,仿佛宇宙的“隐秘角落”。
1. 射电望远镜的“透视眼”:第一次“看见”中心
20世纪50年代,射电天文学的兴起打破了这一僵局。射电波能穿透尘埃,让天文学家“看穿”银河系的中心。1950年代,澳大利亚天文学家用射电望远镜发现银河系中心有一个强射电源;1974年,美国天文学家布鲁斯·巴里克(Bruce Balick)和罗伯特·布朗(Robert Brown)用甚大阵射电望远镜(VLA)进行高分辨率观测,终于定位到一个直径仅0.3角秒的致密射电源——它位于银河系中心的“银心”(Galactic Center),坐标为人马座B2区域附近。布朗将其命名为Sagittarius A(Sgr A)**,意为“人马座A的致密核心”。
2. 早期的争议:是黑洞还是中子星团?
Sgr A*的发现引发了激烈争论:这个致密天体究竟是什么?当时有两种主流假设:
中子星团:由大量中子星紧密堆积而成,总质量达到百万太阳级;
超大质量黑洞:一个单一的致密天体,质量超过奥本海默-沃尔科夫极限(约3倍太阳质量),无法通过中子简并压抵抗引力。
但中子星团的模型很快被推翻:中子星的密度约为101? g/cm3,若要堆积成百万太阳质量的天体,其直径至少要达到100公里——但Sgr A*的射电辐射区域直径仅约10倍史瓦西半径(约1200万公里),远小于中子星团的预期大小。相比之下,黑洞的模型更合理:它的事件视界(史瓦西半径)仅约1200万公里,能将所有质量压缩在一个“无体积”的奇点,完美解释其致密性。
二、质量的“称重”:用恒星运动轨迹破解黑洞之谜
要证明Sgr A是超大质量黑洞,最直接的证据是测量其质量——只有质量足够大、体积足够小,才能满足黑洞的条件。而测量银河系中心天体质量的“钥匙”,藏在周围恒星的运动轨迹*里。
1. 长达20年的“恒星追踪”:Genzel团队的突破
从1990年代开始,德国天文学家赖因哈德·根策尔(Reinhard Genzel)领导的团队,用欧洲南方天文台的新技术望远镜(NTT)和甚大望远镜(VLT),对人马座中心区域进行长期红外观测。红外光能穿透尘埃,让他们能追踪到靠近Sgr A*的恒星运动。
2. S2恒星:银河系中心的“短跑冠军”
1996年,团队发现了一颗编号为S2的恒星——它是目前已知离Sgr A最近的恒星,轨道周期仅16年*(相比之下,太阳系中 Neptune的周期是165年)。通过持续观测,团队绘制出S2的完整椭圆轨道:
半长轴:1000天文单位(AU,约1.5亿公里);
近心点距离:17光小时(约1.8×1013公里,相当于太阳到地球距离的120倍);
近心点速度:2.7%光速(约8000公里/秒)——这是人类观测到的恒星最高速度之一。
3. 开普勒定律的“终极验证”:计算中心质量
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恒星的轨道周期(T)与中心天体质量(M)的关系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