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 = \frac{4\pi^2}{GM} a^3
其中,G是引力常数,a是轨道半长轴。代入S2的数据:
T = 16年 = 5.04×10?秒;
a = 1000 AU = 1.5×101?米;
计算得出:M ≈ 4.3×10? M☉(太阳质量)。
4. 体积的“极限压缩”:证明是黑洞
更关键的是,Sgr A的角直径*仅为约40微角秒(通过VLBI观测)。根据角直径与距离的关系,其物理尺寸约为:
d = \theta \times D = 40 \times 10^{-6} \text{角秒} \times 2.6 \times 10^4 \text{光年} \approx 1.2 \times 10^{10} \text{米}
这正好等于史瓦西半径(R_s = 2GM/c2 ≈ 1.2×101?米)——意味着Sgr A的所有质量都被压缩在事件视界内,没有任何其他结构能容纳这么大的质量在这么小的空间里。Sgr A是黑洞,而且是超大质量黑洞**。
三、Sgr A*的“身份证”:基本属性与宇宙对比
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了Sgr A*的核心参数:
质量:4.3×10? M☉(约为银河系总质量的0.0001%);
距离:2.6×10?光年(约2.46×102?公里);
史瓦西半径:R_s ≈ 1.2×101?米(约1200万公里,相当于水星轨道半径的1/3,或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
自转速度:约0.9倍光速(通过吸积盘的偏振观测推断,属于“高速自转黑洞”)。
1. 与其他黑洞的“体型”对比
恒星级黑洞:质量3-100 M☉,史瓦西半径10-300公里(比如LIGO探测到的GW黑洞,质量29+36 M☉,R_s≈170公里);
中等质量黑洞:质量103-10? M☉,史瓦西半径3×10?-3×10?公里(比如NGC 1313 X-1,质量约2×10? M☉,R_s≈6×10?公里);
Sgr A*:质量4.3×10? M☉,R_s≈1.2×101?公里——是恒星级黑洞的100倍,中等质量黑洞的2倍。
2. “安静”的黑洞:为什么Sgr A*不“亮”?
与类星体或活动星系核(AGN)相比,Sgr A显得异常“安静”——它的亮度仅为103?瓦(相当于100个太阳的亮度),而M87(另一个已成像的超大质量黑洞)的亮度是它的1000倍。原因在于吸积率极低:
黑洞的亮度来自吸积盘的辐射——当气体落入黑洞时,摩擦加热到数百万度,发出X射线和伽马射线。
Sgr A的吸积率仅为10?? M☉/年(每年吞噬约10??倍太阳质量的气体),而M87的吸积率是10?? M☉/年——相当于Sgr A*每10万年才吞噬一颗太阳质量的物质,因此辐射极弱。
四、周围的“舞台”:恒星、气体与吸积盘
尽管Sgr A*很安静,它的周围却是一个“热闹的小宇宙”:数百颗恒星以极高的速度绕其运转,稀薄的气体形成吸积盘,偶尔还会爆发X射线耀发。
1. 恒星“舞蹈团”:S星团的轨道
除了S2,团队还发现了约100颗围绕Sgr A运转的恒星,统称为S星团*(S-cluster)。这些恒星的轨道都是高度椭圆的,近心点距离从几光年到几十光小时不等。比如:
S62:轨道周期仅9.9年,近心点距离仅2.6光小时(约2.8×1012公里),速度达3%光速;
S4714:近心点距离仅1.2光小时(约1.3×1012公里),速度达3.7%光速——比S2更快。
2. 吸积盘:稀薄的“热气体环”
Sgr A的吸积盘由电离气体(主要是氢和氦)组成,厚度约10倍史瓦西半径,直径约100倍史瓦西半径(约1.2×1012公里)。吸积盘的温度约为10? K(百万度),发出软X射线(波长0.1-10纳米)和近红外线*(波长1-5微米)。
2019年,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观测到Sgr A的X射线耀发*:亮度突然增强100倍,持续几分钟。模型显示,这是吸积盘内的气体团块落入黑洞时,摩擦加热到更高温度(10? K)所致——相当于“黑洞打了个‘嗝’”。
3. 喷流:指向银河系的“宇宙灯塔”
Sgr A还有双向喷流:从黑洞两极喷出的高速等离子体流,延伸至数千光年外。喷流的速度约为0.1倍光速*,由黑洞的自转和磁场驱动(布兰福德-茨纳耶克机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