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核心双雄:NGC 4874与NGC 4889——“星系团的国王与王后”
后发座星系团的核心区域,有两个巨椭圆星系统治着整个系统:NGC 4889和NGC 4874。它们被称为“中心星系”,是星系团引力场的“锚点”,也是研究椭圆星系演化的关键样本。
1. NGC 4889:宇宙中“最重的沉默者”
NGC 4889(梅西耶编号M87?不,M87是室女座星系团的中心星系,NGC 4889是后发座的)是后发座星系团中质量最大的星系,也是宇宙中已知最重的椭圆星系之一:
质量:约2×1013倍太阳质量(是银河系的20倍);
形态:典型的cD星系(“超巨椭圆星系”),具有延伸的恒星光晕(直径达100万光年),中心亮度极高;
黑洞:核心藏着一个超大质量黑洞——2011年,天文学家通过星系核的运动轨迹测量,发现其质量约为1000亿倍太阳质量(是M87*黑洞的15倍)。这个黑洞的史瓦西半径约为3000亿公里(相当于冥王星轨道的7倍),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黑洞之一。
2. NGC 4874:“更亮的邻居”
NGC 4874是后发座星系团中亮度最高的星系(视星等11.5等),比NGC 4889亮约2倍:
结构:同样是cD星系,但光晕更紧凑,中心有一个明亮的核球;
恒星形成:与NGC 4889不同,NGC 4874仍有微弱的恒星形成活动(每年约0.1倍太阳质量),而NGC 4889已完全停止恒星形成——这是因为它中心的黑洞更活跃,通过“反馈机制”(喷流与辐射)加热了周围的气体,阻止了恒星的诞生。
3. 双星的“引力舞蹈”
NGC 4874与NGC 4889相距约100万光年,围绕共同质心旋转。它们的引力相互作用塑造了星系团的核心结构:
潮汐尾:两者之间的引力拉扯产生了微弱的潮汐尾(延伸约50万光年的气体与恒星流),是星系合并的“化石证据”;
共同演化:它们的恒星年龄、金属丰度高度相似,说明它们可能来自同一个原始星系团,或在星系团形成早期合并而成。
四、隐形的“热海洋”:星系际介质的“X射线密码”
后发座星系团中,最“隐形”却最重要的成分是星系际介质(Intracluster Medium, ICM)——填充在星系之间的高温气体。这些气体无法用光学望远镜观测,但会发出X射线,被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Chandra X-ray Observatory)和XMM-牛顿望远镜(XMM-Newton)捕捉到。
1. X射线的“热指纹”:高温气体的证据
1990年代,钱德拉望远镜对后发座星系团进行X射线观测,发现核心区域有一个明亮的X射线源——这是ICM发出的热辐射。测量显示,ICM的温度高达5×10? K(约5000万摄氏度),是太阳核心温度的80倍!
2. 质量之谜:看不见的“大多数”
ICM的质量远超可见星系:后发座星系团的ICM质量约为5×1013倍太阳质量,占总质量的5%——而可见星系仅占1%。这些气体主要由氢和氦组成,是星系团形成早期的“残余气体”,被引力束缚在星系团内,无法冷却坍缩形成新星系。
3. 对星系团的“调控”:热气体的“刹车作用”
ICM的高温对星系团演化至关重要:
阻止冷却流:如果ICM冷却,会形成大量气体云,进而诞生新星系。但ICM的温度极高,冷却时间长达数十亿年,因此后发座星系团的恒星形成率极低(每年约0.01倍太阳质量);
反馈机制:中心星系的超大质量黑洞通过喷流加热ICM,维持其高温——这是“黑洞-星系团协同演化”的关键环节。
五、星系团的“生态”:椭圆星系的“诞生地”
后发座星系团的核心几乎全是椭圆星系(约占总数的70%),而螺旋星系(如银河系)仅占少数。这种“椭圆星系主导”的结构,揭示了星系团环境对星系演化的深刻影响。
1. 螺旋星系的“死亡”:潮汐剥离与合并
螺旋星系进入星系团核心后,会受到以下“攻击”:
潮汐剥离:星系团的引力会剥离螺旋星系的外围气体与恒星,使其失去形成新恒星的能力;
合并:多个螺旋星系在引力作用下合并,形成椭圆星系。后发座星系团中的许多椭圆星系,都是由螺旋星系合并而来的。
2. 椭圆星系的“静止”:停止恒星形成
椭圆星系的恒星形成活动早已停止,原因有二:
气体耗尽:合并过程中,大部分气体被消耗或剥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