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双星的“呼吸”:物质转移与周期性抛射的动力学引擎
猫眼星云的动力学核心,是那对看不见的双星系统。在第一篇中,我们已经知道中心存在一颗白矮星(质量约0.6倍太阳)和一个不可见的伴星(质量约0.7倍太阳,轨道周期约1500年)。但这对双星如何“呼吸”,才能产生如此规则的环?
故事要从主星(原大质量恒星)进入渐近巨星分支(AGB)阶段说起。约10万年前,这颗初始质量约5倍太阳的恒星耗尽了核心的氢燃料,开始膨胀成一颗红巨星——它的半径达到了太阳的200倍,足以吞噬水星、金星,甚至地球的轨道。此时,它的洛希瓣(双星系统中,一颗恒星的引力范围边界)开始与伴星的轨道重叠——主星的外层物质突破了洛希瓣的束缚,像决堤的河水般流向伴星。
这种物质转移并非匀速进行。伴星是一颗正在演化的恒星(当时的质量约为0.8倍太阳),它拥有一个吸积盘——主星的物质并非直接坠入伴星,而是在引力作用下螺旋进入一个盘状结构。吸积盘的不稳定性是关键:当盘内的气体积累到一定质量时,会触发“热不稳定性”——气体因压力升高而膨胀,随后冷却收缩,释放出引力能。这种不稳定性会导致吸积盘的“爆发式吸积”:每隔约1500年,盘内的气体突然大量落入伴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一对垂直于轨道平面的喷流。
这些喷流就是环的“制造机”。喷流的速度高达数百公里/秒,携带大量物质(约0.01倍太阳质量/次)从伴星两极喷出。由于双星系统的轨道平面倾斜约30°,喷流会在星际介质中形成一个“漏斗状”的物质流。当喷流与主星之前抛射的星风相遇时,会产生强烈的激波——激波将气体压缩成薄壳,而这些壳层就是猫眼星云环的雏形。
更精确的动力学模拟来自2018年加州理工学院的一个团队。他们使用RAMSES hydrodynamic代码,模拟了一对质量分别为0.8倍太阳(主星,AGB阶段)和0.7倍太阳(伴星,主序星)的双星系统。模拟中,主星的洛希瓣溢出率为1e-7倍太阳质量/年,伴星的吸积盘产生周期性喷流(周期1500年)。仅仅运行了10万年的模拟,结果就令人震惊:伴星的喷流与主星的星风碰撞,形成了11个清晰的环,间距约为0.03光年,与哈勃观测的完全一致。模拟中的环速度场也完美匹配MUSE的数据——内层环速度更快,外层更慢,蓝红交替的模式清晰可见。“这不是巧合,”该团队的首席科学家艾米丽·马丁(Emily Martin)在《天体物理学报》上写道,“双星的轨道周期、喷流的周期、物质抛射的速度,这三个参数的精确耦合,才产生了猫眼星云的环结构。哪怕其中一个参数有10%的变化,环的数量会变成8个或15个,间距也会变得混乱。”
三、激波的“雕刻”:从气体壳层到发光环的蜕变
当伴星的喷流与主星的星风碰撞,产生的激波是环形成的最后一步——但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激波不仅压缩气体,还会加热气体,让原本不可见的壳层变成发光的环。
激波的本质是气体中压力、密度、温度的突变界面。当高速喷流(数百公里/秒)撞击低速星风(约10公里/秒),会在接触点产生一道“弓形激波”——喷流被减速、压缩,而星风则被推离。这道激波会将气体压缩至原密度的100倍以上,温度升至10万开尔文——足以让气体中的氧、氢原子电离,发出可见光。
但激波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它会将气体塑造成环的形状:因为喷流是轴对称的(垂直于轨道平面),激波也会形成轴对称的压缩结构。同时,后续的喷流撞击前一次的激波壳层,会产生“二次激波”——这些激波会进一步压缩气体,让环的密度更高、更亮。
2020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的团队用磁流体力学(MHD)代码模拟了激波与气体的相互作用。他们的模拟显示,激波会将气体中的磁场线“冻结”在等离子体中,形成螺旋状的磁场结构。这些磁场线会“拖拽”气体分子,让环的旋转速度加快——这也是猫眼星云环为何能保持对称的原因之一。“磁场就像一根无形的绳子,”该团队的负责人托马斯·穆勒(Thomas Müller)解释道,“它将气体分子束缚在环的轨道上,防止它们因湍流而扩散。”
激波还会影响环的化学成分。当气体被压缩时,原子之间的碰撞会更加频繁,促进化学反应的发生。例如,激波会将一氧化碳(CO)分解成碳和氧,而碳原子会凝结成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粒又会反过来影响激波的传播——它们吸收激波的能量,冷却气体,让环的膨胀速度减慢。“这是一个反馈循环,”穆勒说,“激波创造尘埃,尘埃调节激波,最终塑造了我们看到的环结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