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 J1655-40(黑洞)
· 描述:一个“飞奔”的黑洞
· 身份:恒星质量黑洞,位于天蝎座,距离地球约11,000光年
· 关键事实:以每小时40万公里的速度在银河系中穿行,可能是在超新星爆发中获得了不对称的“踢击”。
GRO J1655-40:银河系中“飞奔”的恒星级黑洞(上篇)
引言:宇宙中的“流浪者”
在银河系这片由千亿恒星编织的浩瀚星海中,绝大多数天体都遵循着引力编织的轨道规律——恒星围绕银心旋转,行星绕恒星公转,星际尘埃在星际介质中缓慢漂移。但并非所有天体都安于“稳定”。天文学家曾发现一类特殊的天体,它们如同被宇宙巨手抛出的“飞镖”,以数百甚至上千公里每秒的速度在星系中穿梭。其中,距离地球约11,000光年的GRO J1655-40尤为引人注目:这个被称为“恒星级黑洞”的天体,正以每小时40万公里(约111公里/秒)的速度“狂飙”,其轨迹足以在百万年内跨越银河系的旋臂。它的存在不仅挑战着我们对黑洞形成的传统认知,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探索超新星爆发动力学、黑洞动力学演化的新窗口。本文将从GRO J1655-40的发现历程出发,逐步揭开这位“星际流浪者”的神秘面纱。
一、GRO J1655-40的发现:从伽马射线暴到X射线双星
GRO J1655-40的故事始于1994年。当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康普顿伽马射线天文台”(CGRO)正在执行全天伽马射线监测任务。这颗卫星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捕捉宇宙中最剧烈的能量释放事件——伽马射线暴(GRB)。这类事件通常持续数毫秒至数小时,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太阳在100亿年中辐射的总和,其起源长期成谜,一度被认为是大质量恒星坍缩或中子星合并的产物。
1994年7月,CGRO的“爆发和瞬变源试验设备”(BATSE)在人马座方向(后经精确坐标定位为天蝎座)记录到一个异常的伽马射线信号。与典型的短暴或长暴不同,这个信号持续时间较长(约数天),且伴随显着的X射线余辉。这一反常现象引起了天文学家的注意:通常伽马射线暴的高能辐射会迅速衰减,而此次事件的X射线余辉持续时间更长,暗示可能存在某种持续的能量释放机制。
为进一步追踪这个“神秘源”,天文学家转向了X射线和光学波段的观测。1995年,欧洲空间局(ESA)的“X射线多镜面任务”(XMM-牛顿卫星)和美国“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Chandra)先后对准该区域,发现了稳定的X射线辐射源。与此同时,地面光学望远镜(如智利的甚大望远镜VLT)在对应天区捕捉到一颗亮度波动的恒星——这正是黑洞吸积伴星物质时产生的特征信号。
通过分析X射线与光学波段的光谱数据,科学家确认这是一个X射线双星系统:一颗不可见的致密天体(即黑洞)与一颗普通恒星(后来被证实为蓝巨星HDE )组成双星对。致密天体通过强大的引力从伴星表面吸积物质,这些物质在下落过程中因摩擦加热形成高温吸积盘,释放出强烈的X射线。基于其X射线辐射特征与质量估算(约7倍太阳质量),这个致密天体被归类为恒星级黑洞,并被命名为GRO J1655-40(“GRO”源于发现它的康普顿伽马射线天文台,“J”表示赤经,“1655-40”是赤经16h55m、赤纬-40°的坐标)。
二、恒星级黑洞的“身份档案”:质量、自旋与吸积盘
要理解GRO J1655-40的独特性,首先需要明确其“恒星级黑洞”的本质。恒星级黑洞是大质量恒星(质量通常超过20倍太阳质量)演化末期的产物:当恒星核心的核燃料耗尽,辐射压无法抵抗引力坍缩,核心会在瞬间坍缩成黑洞,外层物质则可能被剧烈抛射,形成超新星爆发。与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质量可达百万至百亿倍太阳质量)不同,恒星级黑洞的质量通常在3-100倍太阳质量之间,是宇宙中最常见的黑洞类型。
GRO J1655-40的质量约为7倍太阳质量,符合恒星级黑洞的典型范围。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自旋参数——通过分析吸积盘的X射线光谱,特别是铁元素的Kα发射线(一种因强引力场发生相对论性展宽的谱线),天文学家发现它的自旋速度极快,接近广义相对论允许的“最大自旋”(即克尔黑洞的极限,自转周期仅需数毫秒)。这种高速自旋并非偶然:吸积盘的物质在落入黑洞时,会将角动量传递给黑洞,如同给旋转的陀螺不断“上发条”。GRO J1655-40的高速自旋可能源于其形成时的初始角动量,或是长期吸积伴星物质的结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