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积盘的存在不仅解释了X射线辐射的来源,还揭示了黑洞的“进食”机制。伴星HDE 是一颗蓝巨星,质量约为太阳的20倍,体积远大于太阳。由于双星系统的轨道运动(周期约2.6天),伴星的一部分外层大气会被黑洞的潮汐力剥离,形成一条物质流,最终落入黑洞周围的吸积盘。这条物质流的温度可高达数百万摄氏度,电子在强磁场中高速运动,产生同步辐射,形成我们观测到的X射线。当物质最终穿过事件视界时,虽然无法直接观测,但吸积盘内区的剧烈能量释放仍会以X射线耀斑的形式“泄露”黑洞的活动。
三、“飞奔”的秘密:超新星爆发的“反冲踢击”
GRO J1655-40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高达111公里/秒的空间速度。这一速度远超银河系中大多数恒星的运动速度(太阳的轨道速度约220公里/秒,但这是绕银心的整体运动;恒星的自行速度通常仅为几公里至几十公里每秒)。是什么力量让这个黑洞获得了如此惊人的“冲刺”能力?
答案指向它的诞生时刻——超新星爆发。大质量恒星坍缩形成黑洞的过程,本质上是一场极端的能量释放事件。根据计算机模拟,当恒星核心坍缩时,若坍缩过程存在微小的不对称性(例如中微子辐射的方向性、爆炸冲击波的不均匀性),会产生一个强大的“反冲力”,将新生的黑洞“踢”向某个方向。这种反冲速度的大小,取决于不对称性的程度:轻微的不对称可能导致几十公里每秒的速度,而显着的不对称则可能将黑洞加速至数百公里每秒。
2001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一个研究团队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论文,首次将GRO J1655-40的高速运动与超新星反冲模型联系起来。他们通过数值模拟发现,若超新星爆发时存在约10%的质量不对称(即爆炸物质在某一方向的抛射量比另一侧多10%),产生的反冲速度可达到100公里/秒级别,与GRO J1655-40的观测值高度吻合。这一模型还解释了为何部分超新星遗迹(如蟹状星云)中心未发现脉冲星——若中子星或黑洞被“踢”出遗迹中心,其电磁辐射便难以被地球观测到。
进一步的证据来自对GRO J1655-40轨道的分析。通过追踪其伴星HDE 的运动,天文学家发现两者的质心并不在黑洞当前位置,而是存在一个偏移量。这表明黑洞在形成后,因反冲力改变了原有轨道,最终“逃离”了超新星爆发的中心区域。这种轨道偏移与反冲模型的预测一致,为“踢击假说”提供了关键的观测支持。
四、测量“速度”的艺术:从光谱线到自行运动
要确定GRO J1655-40的速度,天文学家需要综合多种观测手段。首先,视向速度(即天体沿观测者视线方向的速度分量)可以通过光谱线的多普勒频移测量。当光源远离观测者时,光谱线会向红端移动(红移);靠近时则向蓝端移动(蓝移)。通过对GRO J1655-40的X射线和光学光谱分析,科学家测得其视向速度约为-70公里/秒(负号表示朝向地球运动)。
但视向速度仅反映了速度的一个分量,要得到三维空间速度,还需测量天体的自行运动——即其在天球上的投影位移。通过对比不同年份拍摄的深空照片,天文学家发现GRO J1655-40在天空中的位置每年移动约0.002角秒。结合其距离(约11,000光年),可计算出横向速度约为100公里/秒。将视向速度与横向速度合成,最终得到其总空间速度约为125公里/秒(约45万公里/小时),与早期估算的111公里/秒接近(误差源于距离和自行测量的不确定性)。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距离的测量。GRO J1655-40的距离主要通过“分光视差法”确定:通过分析伴星HDE 的光谱,确定其光度等级和绝对星等,再与视星等对比,利用距离模数公式计算出距离。这一方法的误差约为10%,但对GRO J1655-40的速度计算已足够精确。
五、宇宙中的“高速旅者”:GRO J1655-40的独特性
在银河系中,GRO J1655-40并非唯一的高速黑洞,但它的案例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目前已知的“高速黑洞”约有十余个,速度多在50-300公里/秒之间,形成机制普遍与超新星反冲有关。例如,2017年发现的GW(双中子星合并事件)中,理论预测合并后的产物可能获得数百公里每秒的速度;2020年,LIGO/Virgo合作组通过引力波数据,推测另一例双中子星合并可能产生了一个“飞奔”的黑洞。
但GRO J1655-40的优势在于,它是少数同时具备高精度测速、详细吸积盘观测和明确伴星系统的恒星级黑洞。这使得科学家不仅能验证超新星反冲模型,还能研究黑洞在高速运动中的吸积行为——例如,快速移动是否会干扰吸积盘的稳定性?是否会影响伴星物质的剥离过程?这些问题在其他高速黑洞系统中难以解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