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R J0737-3039(中子星)
· 描述:唯一的双脉冲星系统
· 身份:位于船尾座的双中子星系统,距离地球约2,000光年
· 关键事实:两个中子星都是脉冲星,轨道周期仅2.4小时,为检验广义相对论提供了完美的天然实验室。
PSR J0737-3039:宇宙中最精准的“引力波时钟”(上篇)
引言:从单脉冲星到双脉冲星——一场等待了36年的“引力实验”
1967年,剑桥大学的乔斯林·贝尔(Jocelyn Bell)和安东尼·休伊什(Antony Hewish)在射电望远镜数据中发现了一种周期性脉冲信号——频率精确到毫秒级,仿佛宇宙中传来的“灯塔光束”。这就是人类发现的第一颗脉冲星,而它的本质很快被揭示:高速旋转的中子星——大质量恒星坍缩后留下的致密残骸,直径仅约10公里,质量却可达1-2倍太阳,引力场强到能把时空拧成“麻花”。
脉冲星的发现,为物理学家提供了一个梦寐以求的“宇宙时钟”:其自转周期的稳定性远超地球上最精密的原子钟(部分脉冲星的计时误差每百万年仅数秒)。但对于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描述引力的理论)而言,单颗脉冲星的意义有限——它只能在弱引力场中检验理论的部分预言(如引力红移)。物理学家真正渴望的,是一个双中子星系统:两颗中子星绕共同质心旋转,既能通过引力波辐射损失能量(广义相对论的核心预言之一),又能用两颗“宇宙时钟”的相互作用,对理论进行强场检验。
1974年,拉塞尔·赫尔斯(Russell Hulse)和约瑟夫·泰勒(Joseph Taylor)发现了首个射电脉冲星双星系统——PSR B1913+16。这是一颗脉冲星与一颗“隐形”中子星组成的系统,轨道周期7.75小时。通过追踪脉冲星的计时残差,他们发现轨道正在以广义相对论预言的速率衰减(每年缩短约76微秒),首次间接证明了引力波的存在。这一发现让赫尔斯和泰勒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也留下了遗憾:另一颗天体是中子星而非脉冲星,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它的脉冲信号,导致许多参数(如两颗天体的自旋、轨道倾角)无法精确测量。
直到2003年,这个遗憾被填补。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的帕克斯射电望远镜(Parkes Radio Telescope)团队,在船尾座方向发现了一个双脉冲星系统——两颗中子星都是可观测的脉冲星。它被命名为PSR J0737-3039(或简称“双脉冲星”),瞬间成为全球天体物理学家的“掌上明珠”。《自然》杂志在同期封面文章中写道:“这不是一颗脉冲星,而是广义相对论的‘终极实验室’。”
一、发现之旅:帕克斯望远镜的“脉冲狩猎”
PSR J0737-3039的发现,源于帕克斯望远镜的“脉冲星巡天计划”——这是人类历史上最系统、最灵敏的脉冲星搜索项目之一。自1968年以来,帕克斯望远镜一直在扫描银河系的射电波段,寻找脉冲星的“周期性闪烁”。
1. 脉冲星的“指纹”:计时观测的艺术
脉冲星的信号之所以能被识别,源于其极高的自转稳定性。对于单颗脉冲星,天文学家会用射电望远镜记录其脉冲到达地球的时间(“计时”),并通过拟合得到一个“时间模型”——包括自转周期、周期变化率(自转减速,因脉冲星释放磁偶极辐射)、轨道参数(若为双星系统)。正常情况下,计时残差(实际到达时间与模型预测的偏差)应是随机的白噪声。但如果存在未被发现的伴星,残差会出现周期性的“漂移”——因为伴星的引力会轻微改变脉冲星的轨道速度,进而影响脉冲到达时间。
对于双脉冲星系统,情况更复杂:两颗脉冲星都在旋转,都在发射脉冲。如果轨道平面恰好“面向”地球(轨道倾角接近90度),我们就能同时接收到两颗脉冲星的信号——它们的脉冲会交替出现,形成“双脉冲序列”。但要识别这种现象,需要计时精度达到微秒级(1微秒=10??秒),甚至纳秒级(10??秒),因为两颗脉冲星的周期差异很小(比如PSR J0737-3039的两颗脉冲星周期分别为1.337秒和2.8秒)。
2. 从“残差异常”到“双脉冲星确认”
2003年4月,帕克斯望远镜的脉冲星巡天项目组正在分析船尾座天区的数据。研究员安德鲁·莱恩(Andrew Lyne)和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Kramer)注意到,一颗编号为“J0737-3039”的脉冲星,其计时残差出现了周期性的“双峰”结构——每隔约1.6天,残差会突然偏移,然后再回到原位。更奇怪的是,这种偏移的幅度在逐渐变化,仿佛有另一颗天体在“调制”脉冲星的轨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