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验证猜想,团队调整了观测策略:增加对J0737-3039的观测频率(从每周一次改为每天一次),并使用更高带宽的接收机提高计时精度。几周后,他们终于捕捉到了第二颗脉冲星的信号——一颗周期为2.8秒的脉冲星,其脉冲到达时间与J0737-3039的轨道周期严格同步。
进一步的分析证实了这是一个双脉冲星系统:
主脉冲星(命名为A星):自转周期1.337秒,脉冲宽度约10毫秒,色散量(DM,反映星际介质电子密度)为16.8 pc/cm3;
伴脉冲星(命名为B星):自转周期2.8秒,脉冲宽度约20毫秒,DM与A星一致(说明两者在同一星际介质环境中);
轨道周期:仅2.4小时(8640秒),是已知双中子星系统中最短的;
轨道偏心率:0.088(接近圆形轨道);
轨道倾角:约90度(几乎正面朝向地球)。
这一发现立即引发了轰动。2003年11月,《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发表了莱恩和克莱顿的研究,标题直截了当:《A Double Pulsar System: A Rare Laboratory for Relativistic Gravity》(《双脉冲星系统:相对论引力的稀有实验室》)。
二、系统解剖:两颗中子星的“亲密舞蹈”
PSR J0737-3039的核心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两个可独立观测的“宇宙时钟”。通过分析两颗脉冲星的计时数据,天文学家能精确测量系统的每一个参数,甚至“触摸”到广义相对论的强场效应。
1. 基本参数:紧凑到极致的“死亡双星”
双脉冲星的基本属性,比任何理论模型都更接近“极端”:
质量:A星质量约1.337倍太阳质量(M☉),B星约1.250 M☉——两者都接近中子星的质量上限(约2 M☉,由奥本海默-沃尔科夫极限决定);
轨道半长轴:仅约1.9×10?公里(约为地球到太阳距离的1.3%);
轨道速度:两颗中子星绕质心旋转的速度高达约300公里/秒——相当于每秒钟绕地球赤道跑75圈;
自旋-轨道耦合:A星的自转轴与轨道平面法线的夹角仅约4度,B星约14度——这种“近极化”自旋,让测地线进动(见下文)的效应更显着。
如此紧凑的轨道,意味着两颗中子星的引力场强烈交织:A星表面的引力加速度约为地球的1012倍,而B星感受到的A星引力,是地球感受太阳引力的10?倍——这正是检验广义相对论“强场预言”的理想环境。
2. 掩食现象:中子星的“大小尺子”
由于轨道倾角接近90度,两颗中子星会周期性地“掩食”对方的脉冲信号:当B星运行到A星与地球之间时,A星的脉冲会被B星遮挡(“主掩食”);当A星运行到B星与地球之间时,B星的脉冲会被A星遮挡(“次掩食”)。
掩食的持续时间,直接反映了中子星的大小和形状。通过分析PSR J0737-3039的掩食数据,天文学家发现:
主掩食持续约30秒,占总轨道周期的0.2%;
次掩食持续约10秒,占轨道周期的0.07%;
掩食的“边缘”非常锐利——说明中子星的形状接近完美的球体(偏差小于1公里)。
结合广义相对论的“潮汐变形”理论(大质量天体因引力潮汐会轻微变形),研究团队推断:中子星的半径约为10-12公里——这与理论预言的中子星“硬核”模型完全一致。更重要的是,掩食数据排除了中子星是“夸克星”(一种假设的更致密天体)的可能性——若中子星是夸克星,半径会更小(约8公里),掩食时间会更长,与观测不符。
3. 脉冲轮廓的变化:“引力透镜”下的时空扭曲
除了掩食,两颗脉冲星的脉冲轮廓(脉冲强度随时间的分布)也在不断变化。当一颗脉冲星运行到另一颗的“引力透镜”区域内时(即其引力场弯曲了对方的脉冲信号),脉冲的到达时间和形状会发生微小改变。
例如,A星的脉冲穿过B星的引力场时,会发生夏皮罗延迟(Shapiro Delay)——信号在强引力场中传播的时间被延长。根据广义相对论,夏皮罗延迟的公式为:
\Delta t_{\text{Shapiro}} = \frac{2GM}{c^3} \ln\left(1 + \frac{x}{\sqrt{x^2 - b^2}}\right)
其中,G 是引力常数,M 是透镜天体的质量,c 是光速,x 是信号路径与透镜天体中心的距离,b 是 Impact parameter(信号路径与透镜天体中心的最近距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