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1407b(系外行星)
· 描述:拥有巨大环系的“超级土星”
· 身份:围绕恒星J1407运行的可能系外行星或褐矮星,距离地球约434光年
· 关键事实:其环系直径达1.2亿公里,是土星环系的200倍,如果放在土星位置,其环系将占据整个天空。
J1407b:宇宙中“戴项链的超级土星”(上篇)
引言:当土星环放大200倍——一场颠覆认知的宇宙发现
深夜的望远镜镜头里,土星总是带着那圈标志性的金色环系登场。这圈由冰粒、岩石碎片和尘埃织就的“宇宙项链”,宽度不过数十万公里,却成了太阳系最醒目的符号。我们曾以为,这是行星环的“极限模样”——直到2007年,一颗距离地球434光年的恒星J1407,用它的凌日数据撕开了宇宙的另一层面纱:那里有一颗行星,戴着比土星环大200倍的“项链”,直径横跨1.2亿公里,足以从太阳系的水星轨道铺到金星轨道。
这颗被称为J1407b的天体,不是简单的“超级土星”。它的环系挑战了人类对行星形成的所有想象:如此巨大的环,是如何在恒星引力下保持稳定?它究竟是行星的“装饰品”,还是卫星诞生的“摇篮”?它的存在,会不会改写我们对太阳系起源的认知?
本文将从J1407b的发现之旅开始,逐步拆解这个“宇宙怪物”的每一处细节——它的母星、它的环系、它的质量之谜,以及它带给我们的关于行星形成的终极思考。
一、发现:从“不规则亮度下降”到“环系的现身”
J1407b的故事,始于一场“意外”的观测。
1. SuperWASP望远镜的“异常数据”
2007年,荷兰莱顿大学的天文学家埃里克·马马杰克(Eric Mamajek)团队,正在用SuperWASP(广角行星搜索)望远镜监测半人马座的年轻恒星J1407。这颗恒星属于K5型主序星,质量约为太阳的0.9倍,年龄仅1600万年(比太阳年轻45倍)——年轻恒星周围通常有残留的原始星盘,是寻找系外行星的“黄金目标”。
SuperWASP的工作原理很简单:通过凌日法(Transit Method)捕捉行星从恒星前方经过时的亮度下降。正常情况下,行星凌日的亮度曲线应该是周期稳定、幅度均匀的——比如土星凌日(如果能看到),会以固定的周期遮挡太阳,亮度下降约0.01%。但J1407的亮度数据却呈现出一幅“混乱”的画面:
2007年4月,J1407的亮度在18天内出现了3次下降,幅度从0.5%到3%不等;
2008年5月,亮度下降持续了5天,幅度达2.5%,但之后没有任何凌日信号;
更诡异的是,这些下降事件的间隔毫无规律,仿佛有什么“不规则物体”在恒星前方“晃悠”。
团队最初怀疑是恒星活动(比如耀斑)或仪器误差,但后续光谱分析排除了这些可能:耀斑会导致光谱中出现氢、氦的发射线,而J1407的光谱始终平稳。他们也考虑过双星系统——如果是伴星凌日,周期应该固定,且亮度下降幅度会更大(伴星体积更大),但数据中没有这样的信号。
2. 从“困惑”到“顿悟”:环系的数学模型
直到2012年,团队积累了超过1000天的观测数据,才终于找到突破口。他们将亮度曲线导入计算机,尝试用不同的模型拟合:
如果是单颗行星凌日,模型预测的亮度下降应该是“尖峰”状的,且周期固定;
但实际数据是“宽峰”状的,且有多次小幅下降叠加——这更像一个倾斜的环系在遮挡恒星:环系的边缘先进入视野,遮挡少量光线;接着是环的主体,遮挡更多;最后是环的另一侧,亮度逐渐恢复。
更关键的是,环系的倾斜角度(约45度)和密度分层(中心密集、边缘稀疏)能完美解释亮度下降的幅度变化:环的中心部分遮挡了更多光线,导致幅度较大的下降;边缘部分遮挡少,形成小幅度的“次下降”。
通过拟合,团队算出了环系的核心参数:
直径:约1.2亿公里(是土星环的200倍,相当于从太阳到金星的平均距离);
径向厚度:约200万公里(比土星环厚20万倍);
环的数量:至少5个子环,之间有3条明显缝隙,最大的缝隙宽约3000万公里(是土星卡西尼缝的6000倍)。
这篇成果发表在2015年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标题直白得令人震惊:《A Giant Ring System Around the Extrasolar Planet J1407b》(《系外行星J1407b周围的巨型环系》)。J1407b从此成了“宇宙中最戴项链的行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