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系统解剖:J1407b的“家庭背景”与环系细节
要理解J1407b的环系,必须先搞清楚它的“母星”和自身的基本属性——这是一切后续研究的基石。
1. 母星J1407:一颗“年轻的老恒星”
J1407位于半人马座,距离地球434光年,是一颗K5V型主序星(K型恒星比太阳更冷、更红,体积略小)。它的关键参数:
质量:0.9倍太阳质量;
半径:0.85倍太阳半径;
年龄:约1600万年(通过星震学和星团年龄校准得出);
金属丰度:比太阳高约30%(意味着它形成时周围有更多重元素,利于行星形成)。
年轻的年龄是J1407b环系存在的“前提”——恒星形成初期,周围的原始星盘(由气体和尘埃组成)还未完全清除,有充足的物质供环系和卫星形成。相比之下,太阳已经46亿岁,原始星盘早已消失,只剩土星环这样的“残余”。
2. J1407b:行星还是褐矮星?
J1407b的轨道参数是通过凌日法计算的:
轨道半径:约6.9天文单位(AU)——相当于土星到太阳距离的1.5倍(土星轨道半径5.5 AU);
轨道周期:约3.2年——每3年多才会从恒星前方经过一次;
质量:10-40倍木星质量(木星质量约1.9×102? kg)。
这个质量范围让它陷入了一个“身份危机”:褐矮星的定义是质量≥13倍木星(能进行氘聚变),而行星是≤13倍木星(从星盘中形成)。J1407b的质量刚好卡在边界线上——如果是10倍木星,它是“超级行星”;如果是40倍,它是“失败的恒星”。
目前,天文学家更倾向于它是“褐矮星-行星过渡体”:质量足够大,能通过引力收缩产生热量,但又不足以引发持续的核聚变。不过,这个争议要等更精确的质量测量(比如径向速度法)才能解决。
3. 环系的“微观密码”:成分与结构
通过分析J1407在光学、红外和亚毫米波的亮度变化,天文学家拆解了环系的成分:
主要成分:水冰(约70%)、硅酸盐尘埃(约25%)、有机分子(约5%);
温度:环系中心温度约150 K(-123℃),边缘约100 K(-173℃)——红外波段的亮度下降更明显,说明环中有大量温暖的尘埃;
颗粒大小:从微米级的尘埃到数米级的冰块都有,类似于土星环的颗粒分布,但整体更大(土星环的颗粒多为厘米级以下)。
环系的结构更复杂:
子环分层:5个子环按密度从高到低排列,最内层子环靠近J1407b,密度最高;
缝隙形成:最大的3条缝隙,可能是由卫星胚胎的引力造成的——就像土星的卡西尼缝由土卫六维持,J1407b的缝隙由质量约为月球到火星大小的卫星胚胎“雕刻”而成;
动态演化:环系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有物质从内层流向 outer 层,或者被恒星风吹走——这意味着环系在“生长”或“消亡”中。
三、环系的起源:挑战传统的“行星环形成理论”
J1407b的环系太大了,传统的行星环形成理论根本无法解释。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如此巨大的环,究竟是怎么来的?
1. 传统理论的局限性
行星环的形成有两种主流解释:
潮汐撕裂假说:一颗卫星太靠近行星,被潮汐力撕碎,碎片形成环(比如土星的F环可能来自被撕裂的卫星);
原始残留假说:行星形成时,周围的星盘物质没有完全聚集到行星上,残留形成环(比如木星的环可能来自未被吸积的星盘物质)。
但这两种理论都无法解释J1407b的环系:
如果是潮汐撕裂,需要一颗质量约为10倍木星的卫星靠近J1407b,但J1407b的轨道半径是6.9 AU,这样的卫星不可能存在(会被恒星引力撕碎);
如果是原始残留,环系的质量需要达到1023 kg(是土星环的倍),而原始星盘的剩余物质根本不够——J1407的星盘质量最多只有0.01倍太阳质量,远不足以形成这么大的环。
2. 新模型:环系是“卫星形成的中间状态”
2017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菲利普·霍夫曼(Philip Hopkins)团队提出了一个革命性的模型:J1407b的环系不是“残余”,而是“正在进行中的卫星系统”。
简单来说,J1407b形成时,周围有一个巨大的原始星盘。随着时间推移,星盘中的物质开始聚集形成卫星,但这个过程并不彻底——一部分物质留在了环系中,成为“卫星胚胎”的“原料库”。这些胚胎通过引力相互作用,塑造了环系的结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