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FTS 102(恒星)
· 描述:已知自转最快的巨大恒星
· 身份:位于大麦哲伦云中的大质量恒星,距离地球约160,000光年
· 关键事实:自转速度超过60万公里/小时,离心力几乎将其撕裂,可能是一颗“逃逸恒星”,被超新星爆发“踢”出双星系统。
VFTS 102:宇宙中“转得最快的巨型火球”(上篇)
引言:当恒星的“自转”突破物理极限——一场关于引力与角动量的宇宙竞赛
在银河系的卫星星系大麦哲伦云中,一颗编号为VFTS 102的恒星正以近乎“疯狂”的速度旋转着。它的赤道线速度高达170公里/秒(约61万公里/小时)——这个数字意味着,如果把它放在太阳系,其赤道处的离心力足以将一艘飞船“甩”出太阳系;而它的形状,早已被离心力拉伸成一个明显的扁球体,赤道半径比极半径大出4%以上。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颗恒星的质量是太阳的20-30倍,属于大质量O型星——这类恒星本就以“短命”“暴躁”着称,而VFTS 102的旋转速度,更是将它推到了“自我撕裂”的边缘。天文学家推测,它的疯狂自转可能源于一场超新星爆发的“踢击”:原本作为双星系统的伴星,当主星爆炸时,不对称的冲击力将它抛入太空,同时将轨道角动量转化为自身的旋转能量。
VFTS 102的发现,不仅刷新了“自转最快大质量恒星”的纪录,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理解恒星自转机制、双星系统演化与超新星反冲的大门。本文将从它的发现之旅开始,逐步拆解这颗“宇宙火球”的每一处细节——它的物理特性、旋转的根源、形状的异变,以及它带给我们的关于恒星命运的终极思考。
一、发现:从“谱线展宽”到“旋转怪兽”的现身
VFTS 102的故事,始于一场针对大麦哲伦云的“恒星普查”。
1. VLT的“光谱猎手”:FLAMES仪器的关键作用
2009年,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的甚大望远镜(VLT)启动了一项名为“VFTS”(VLT Flame Tarantula Survey)的调查——目标是绘制大麦哲伦云中数千颗大质量恒星的光谱,研究它们的形成与演化。其中,FLAMES(光纤大阵列多元素光谱仪)是核心工具:它能同时观测130颗恒星的光谱,分辨率足以分辨恒星大气中的微小元素特征。
天文学家在分析FLAMES的数据时,注意到一颗编号为VFTS 102的恒星——它的光谱线呈现出异常的展宽:原本应该是尖锐的吸收线(比如氢的巴尔末线、氦的共振线),却被“拉”成了宽阔的“模糊带”。这种展宽并非来自恒星的径向运动(多普勒效应),而是源于自转:当恒星快速旋转时,赤道处的物质会朝着观测者运动(蓝移),而两极处的物质则远离观测者(红移),两种运动的叠加会让谱线“两边拉伸”,形成展宽。
2. 自转速度的计算:从谱线到“宇宙纪录”
要计算自转速度,天文学家需要用到多普勒展宽公式:
\frac{\Delta\lambda}{\lambda} = \frac{2v\sin i}{c}
其中,\Delta\lambda 是谱线的半高全宽(FWHM),\lambda 是谱线波长,v 是恒星的赤道自转速度,i 是恒星自转轴与视线的夹角(倾角),c 是光速。
通过分析VFTS 102的氦I(5876埃)和氢α(6563埃)谱线,团队得到:
\Delta\lambda/\lambda ≈ 1.1×10^{-3}(即谱线展宽了0.11%);
假设倾角i≈90°(自转轴几乎垂直于视线,这是大质量恒星常见的取向),则\sin i≈1;
代入公式得:v≈(1.1×10^{-3} × 3×10^8) / 2 ≈ 1.65×10^5 米/秒,即165公里/秒(约60万公里/小时)。
这个速度是什么概念?
太阳的赤道自转速度约为2公里/秒,VFTS 102比太阳快82倍;
织女星(A0V型恒星,质量约2倍太阳)的自转速度约为270公里/秒,但VFTS 102的质量是织女星的15倍,自转速度几乎与之相当——对于更重的恒星来说,这种旋转更“违反物理直觉”。
2011年,团队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发表论文,正式宣布VFTS 102是“已知自转最快的大质量恒星”。
二、系统解剖:VFTS 102的“极端属性”与物理困境
要理解VFTS 102的疯狂自转,必须先搞清楚它的“基础设定”——这是一颗怎样的恒星?它所处的环境如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