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身份卡:大麦哲伦云中的O型巨星
VFTS 102位于大麦哲伦云(LMC)的“蜘蛛星云”(Tarantula Nebula)附近——这是银河系中最活跃的恒星形成区之一,充满了大质量恒星与超新星遗迹。它的关键参数:
光谱类型:O8V(O型主序星,温度约3.5万K,颜色呈蓝色);
质量:20-30倍太阳质量(通过光谱拟合与演化模型计算);
半径:约15倍太阳半径(O型星的典型半径,因自转变形略有增加);
亮度:约10^5倍太阳亮度(O型星的辐射功率极高,能在10万光年外被观测到);
年龄:约200万年(O型星的寿命仅200-300万年,它正值“青年”)。
2. 形状的异变:离心力塑造的“扁球怪物”
自转产生的离心力,是VFTS 102最直观的“物理印记”。对于快速旋转的恒星,赤道处的离心加速度会抵消部分引力,导致恒星从球形拉伸为扁球体。
计算扁率的公式为:
\epsilon = \frac{\Omega^2 R^3}{2GM}
其中,\Omega = v/R 是自转角速度,R 是恒星半径,M 是质量,G 是引力常数。
代入VFTS 102的数据:
v = 1.65×10^5 米/秒,R = 15×7×10^8 米 = 1.05×10^{10} 米;
\Omega = 1.65×10^5 / 1.05×10^{10} ≈ 1.57×10^{-5} 弧度/秒;
M = 25×2×10^{30} 千克 = 5×10^{31} 千克;
计算得:\epsilon ≈ 4.3%。
这意味着,VFTS 102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大4.3%——比如,极半径是1000公里,赤道半径就是1043公里。这种变形会导致:
赤道引力减弱:赤道处的引力比极处小约0.8%(g_{eq}/g_{pole} = 1 - \epsilon),足以让赤道处的物质更容易被“甩”出去;
表面温度差异:赤道处因离心力导致物质隆起,温度比极处低约1000K(因隆起部分的物质更稀薄,辐射冷却更快);
星风不对称:赤道处的强烈星风会形成“赤道喷流”,与星际介质碰撞产生X射线辐射。
3. 自转的“死亡陷阱”:离心力与引力的平衡游戏
VFTS 102的自转速度,已经接近“临界自转速度”(Critical Rotation Speed)——即离心力足以将恒星撕裂的速度。临界速度的计算公式为:
v_{crit} = \sqrt{\frac{GM}{R}}
代入数据:
v_{crit} = \sqrt{\frac{6.67×10^{-11}×5×10^{31}}{1.05×10^{10}}} ≈ \sqrt{3.17×10^{11}} ≈ 5.63×10^5\) 米/秒 = **563公里/秒**。
VFTS 102的当前速度(165公里/秒)约为临界速度的30%——虽未达到撕裂阈值,但已足够让它处于“濒临崩溃”的状态:
质量损失加剧:赤道处的星风速度高达500公里/秒(是太阳星风的100倍),每年损失约10^{-6} 倍太阳质量(太阳每年损失10^{-14} 倍太阳质量);
内部混合增强:自转快的恒星,对流层与辐射层的混合更剧烈,会将核心的氢快速输送到表面,缩短主序星寿命;
磁场活动剧烈:自转会拖曳恒星磁场,形成更强的磁层,导致频繁的耀斑爆发(能量可达10^{32} 尔格,相当于太阳耀斑的100倍)。
三、“逃逸恒星”的起源:超新星爆发的“反冲踢击”
VFTS 102的疯狂自转,不是“天生”的——它的旋转能量,来自一场超新星爆发的不对称冲击。
1. 双星系统的“死亡分离”
天文学家推测,VFTS 102原本是一颗双星系统中的伴星。它的主星是一颗质量更大的O型星(约40倍太阳质量),两者相距仅0.1天文单位(约1500万公里),以约10天的周期相互绕转。
约200万年前,主星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核心的铁核无法继续聚变,引力坍缩引发核心坍缩超新星爆发(Type II Supernova)。然而,这场爆发并不对称:
爆炸的物质主要朝一侧喷射(速度约1万公里/秒);
中微子辐射也呈现出方向性(因核心的不对称性);
最终,剩余的中子星(或黑洞)获得了反冲速度,而伴星VFTS 102则被“踢”出了双星系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