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角动量转移:从轨道到自转的“能量转换”
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当双星系统的一颗恒星被踢出,它的轨道角动量会转化为自身的自转角动量。具体来说:
双星系统的轨道角动量L_{orb} = \mu v a(\mu 是约化质量,v 是轨道速度,a 是轨道半长轴);
当主星爆炸,伴星的轨道角动量损失,但自身的自转角动量L_{rot} = I\omega(I 是转动惯量,\omega 是自转角速度)会增加。
对于VFTS 102来说,它的轨道角动量约为10^{48} 克·厘米2/秒,转化后自转角动量约为10^{47} 克·厘米2/秒——足以让它获得165公里/秒的自转速度。
3. 证据链:“逃逸”与“旋转”的关联
支持这一起源的证据有三点:
空间速度异常:VFTS 102的空间速度约为100公里/秒(通过盖亚卫星的视差与自行数据计算),远超过大麦哲伦云的平均恒星速度(约30公里/秒),说明它是一颗“逃逸恒星”;
缺乏伴星:高分辨率观测(如VLT的MUSE仪器)未发现VFTS 102有伴星,说明它已失去原有的双星伙伴;
超新星遗迹吻合:VFTS 102的位置与LMC中的SNR 0540-693(一个年轻的超新星遗迹)相距仅100光年,时间上(200万年)与遗迹的年龄吻合,暗示它可能来自该遗迹的原双星系统。
四、未解决的问题:宇宙给我们的“物理考题”
VFTS 102的发现,不仅带来了惊喜,也抛出了更多关于恒星物理的根本性问题:
1. 临界自转的“缓冲机制”:为何未撕裂?
VFTS 102的自转速度已达临界速度的30%,为何仍未被撕裂?天文学家推测,内部磁场可能起到了“支撑”作用:强磁场会拖曳赤道处的物质,抵消部分离心力;此外,恒星的弹性形变(类似橡胶球)也能吸收部分旋转能量。
2. 自转对演化的影响:短命的“旋转巨星”
大质量恒星的寿命本就短暂,VFTS 102的快速自转会加速它的死亡:
强烈的星风会带走大量质量,导致核心提前暴露;
内部混合增强会让核心的氦更快聚变,缩短主序星阶段;
预计它将在100万年内爆炸成超新星,成为一颗中子星或黑洞。
3. 宇宙中还有多少“VFTS 102”?
VFTS 102不是孤例。通过VFTS调查,天文学家已发现约10颗自转速度超过100公里/秒的大质量恒星——它们大多来自超新星爆发的反冲。这说明,超新星反冲是大质量恒星获得高速自转的主要机制,而这类恒星可能是宇宙中“快速旋转天体”的主要来源。
结语:宇宙的“旋转奇迹”
VFTS 102是一颗“矛盾”的恒星:它的质量巨大,却转得极快;它即将死亡,却仍在疯狂旋转;它是超新星爆发的“受害者”,却成为了研究恒星物理的“珍宝”。
正如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天文学家菲利普·杜马斯(Philippe Dumusque)所说:“VFTS 102不是一个‘怪物’,而是一个‘信使’——它告诉我们,恒星的旋转、双星的演化与超新星的爆发,是如何紧密交织在一起的。”
当我们观测VFTS 102的扁球形状,分析它的谱线展宽,计算它的自转速度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触摸宇宙的“脉搏”——恒星的生死、星系的演化、引力的法则,都藏在这颗“转得最快的巨型火球”里。
未来,随着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与极大望远镜(ELT)的投入使用,我们能更详细地观测VFTS 102的星风、磁场与表面结构,甚至捕捉到它爆炸成超新星的瞬间。到那时,我们将更深刻地理解:宇宙中的每一个“奇迹”,都是物理定律的完美演绎。
下篇预告:VFTS 102的“死亡倒计时”——超新星爆发的预演、自转对遗迹的影响、以及它对人类理解大质量恒星演化的终极意义。
VFTS 102:宇宙中“转得最快的巨型火球”(下篇)
五、死亡倒计时:从“旋转巨星”到“超新星引擎”的终极演化
VFTS 102的生命周期已进入“倒计时阶段”——作为一颗20-30倍太阳质量的O型星,它的主序星寿命仅剩下约100万年(太阳的主序寿命是100亿年)。而它的疯狂自转,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加速这一进程,将其推向一场“剧烈的宇宙烟火”。
1. 内部熔炉的“加速燃烧”:自转与核聚变的耦合
恒星的能量来自核心的核聚变:氢聚变为氦,氦聚变为碳、氧,最终到铁。对于大质量恒星,核聚变的速率极其依赖温度与密度——而自转会通过两种机制加速这一过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