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恒星的起源,要追溯到宇宙早期的一次“气体狂欢”。约100亿年前,M104所在的暗物质晕发生剧烈坍缩,大量原始气体(主要是氢和氦)涌入中心区域。气体在引力作用下快速压缩,触发了“星暴活动”——在短短2亿年内,形成了超过101?颗恒星,构成了今天的核球。这场星暴的强度如此之大,以至于核球中的气体被“耗尽”,再也没有新恒星诞生——这也是核球颜色偏黄(年老恒星的特征)的原因。
2. 尘埃带:恒星死亡的“纪念品”
贯穿盘面的浓黑尘埃带,是草帽星系最醒目的“帽檐”。这条尘埃带位于星系盘面的中间平面(银道面),宽度约1万光年,厚度仅几千光年,像一条“宇宙腰带”束在核球与旋臂之间。
尘埃的来源很“悲壮”:它是恒星死亡后的“遗物”。红巨星在演化后期会抛出外层气体,其中的硅、碳等重元素会凝聚成微米级的尘埃颗粒;超新星爆发则直接将恒星的核心物质炸向星际空间,形成更细的碳颗粒。这些尘埃在核球的强大引力作用下,聚集在盘面中间平面,形成了高密度的尘埃带。
ALMA(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阵列)的观测进一步揭示了尘埃带的“成分密码”:它由70%的硅酸盐颗粒(类似地球岩石的成分)和30%的碳颗粒(类似石墨)组成,还含有大量多环芳烃(PAHs)——一种复杂的有机分子。这些PAHs在红外波段发出强烈辐射,是哈勃近红外图像中尘埃带“泛红”的原因。
更关键的是,尘埃带的存在“抑制”了恒星形成。尘埃会吸收背景星光(来自核球和旋臂的紫外线),冷却周围气体,使其无法坍缩成新恒星。这就是草帽星系恒星形成率极低的核心原因——不是没有气体,而是气体被尘埃“捂住”了。
四、中心黑洞:草帽星系的“隐形掌控者”
草帽星系的“心脏”,是一个隐藏在核球深处的超大质量黑洞(SMBH)。
2009年,天文学家用Keck望远镜的Keck II光谱仪,测量了核球中恒星的速度弥散(恒星运动速度的差异)。结果显示,核球恒星的速度弥散高达150公里/秒(银河系核球仅100公里/秒)。根据牛顿引力定律,如此高的速度弥散需要一个质量约为1.5×10?倍太阳质量的天体来束缚——这就是草帽星系的中心黑洞。
这个黑洞的“安静”,与它的质量形成鲜明对比。它的吸积率仅为10??倍太阳质量/年(即每年吞噬的 gas 仅相当于一颗小行星的质量),所以没有发出强烈的X射线或喷流。但它的引力却深刻影响着星系的演化:
稳定核球:黑洞的引力抵消了核球恒星的离心力,防止核球因自转而分散。
抑制恒星形成:黑洞的吸积盘释放的能量(温度高达数百万度)加热周围气体,使气体无法冷却坍缩。
塑造旋臂:黑洞的潮汐力拉扯盘面气体,形成 accretion disk,间接影响了旋臂的形态。
哈勃望远镜还发现,草帽星系的核球中有1000多个球状星团(银河系仅150个)。这些球状星团形成于宇宙早期,年龄超过100亿年,它们的存在说明核球的星暴活动非常剧烈——黑洞与核球的“共演化”,是这些球状星团诞生的关键。
五、科学意义:草帽星系为何是“星系演化的教科书”?
草帽星系不是宇宙中最亮的星系,也不是最大的,但它是研究星系演化的“标准样本”,原因有三:
1. Sa型星系的“活化石”
Sa型星系是漩涡星系中“最古老”的类型,它们的核球形成于宇宙早期,保留了星系形成的原始信息。草帽星系的核球没有后续的恒星形成,也没有被星系合并破坏,完整保存了100亿年前的星暴痕迹。通过研究它的核球,天文学家可以还原“先核球后盘面”的星系形成模式——这与银河系“核球与盘面同时形成”的模式不同,说明星系的演化路径并非唯一。
2. 尘埃演化的“实验室”
草帽星系的尘埃带是研究“恒星死亡-尘埃形成-新恒星诞生”循环的理想对象。它的尘埃成分(硅酸盐+碳颗粒)与恒星的金属丰度直接相关,PAHs的含量则反映了有机分子的演化。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尘埃的起源,还为“生命起源”提供了线索——PAHs是生命的“ building blocks”,可能在星系演化早期就已存在。
3. 星系团环境的“测试者”
草帽星系属于室女座星系团,它的演化深受团环境影响。通过观测它的X射线辐射,天文学家发现它正在被团内的高温星际介质(ICM,10?开尔文)剥离外围气体——这种“ram pressure stripping”( ram压力剥离)是星系团中星系失去气体的主要机制。草帽星系的“低恒星形成率”,正是这种机制的结果。研究它,我们可以理解星系团如何“塑造”星系的命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