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的近红外光谱仪(NIRSpec)对草帽星系核球进行了一次“深度扫描”,意外发现了12个年轻恒星群(年龄约1亿年)。这些恒星群隐藏在核球的边缘,被厚厚的尘埃包裹,之前从未被观测到。
JWST的红外波段能穿透尘埃,捕捉到年轻恒星的紫外辐射。“这些恒星群的形成,可能是因为核球外围的气体被潮汐力扰动,”JWST团队的天文学家艾玛·拉森(Emma Larson)说,“比如,小星系的引力拉扯,或者黑洞的潮汐效应,让少量气体聚集,触发了小规模的恒星形成。”
这些“隐藏的新芽”,让我们意识到草帽星系并非完全“静止”——它的核球仍有微弱的生命力,只是被尘埃掩盖了。
二、尘埃带的“生态循环”:恒星死亡与新生的隐秘链路
贯穿草帽星系的尘埃带,不是“死亡的废墟”,而是一个“循环系统”——恒星死亡产生尘埃,尘埃又参与新恒星的形成,只是这个循环在草帽星系中被“按下慢放键”。
1. 尘埃的“成分密码”:恒星的“金属指纹”
ALMA对尘埃带的谱线观测,揭示了它的“成分地图”:
- 硅酸盐颗粒(占70%):来自红巨星的渐近巨星分支(AGB)阶段。红巨星在演化后期会膨胀到太阳的100倍以上,外层气体被风吹走,其中的硅、氧等元素凝聚成硅酸盐颗粒,类似地球的岩石。
- 碳颗粒(占30%):来自大质量恒星的超新星爆发。超新星将恒星的核心(主要是碳和氧)炸向星际空间,冷却后形成碳颗粒。
- 多环芳烃(PAHs):占尘埃总量的0.1%,但红外辐射却占总辐射的10%。PAHs是复杂的有机分子,由恒星形成区的碳氢化合物聚合而成,是生命的“前体物质”。
这些成分的比例,直接反映了草帽星系恒星的“金属丰度历史”:核球的红巨星贡献了大部分硅酸盐,超新星贡献了碳颗粒,而PAHs则来自早期的小规模恒星形成——它们共同构成了尘埃带的“化学指纹”。
2. 尘埃的“双重角色”:抑制与促进的平衡
尘埃对恒星形成的影响,是“双刃剑”:
- 抑制作用:尘埃吸收紫外线和可见光,让气体无法通过辐射冷却收缩。草帽星系的尘埃带厚度仅几千光年,但密度极高(每立方厘米10?个尘埃颗粒),相当于给盘面盖了一层“保温被”,气体无法降温到恒星形成的阈值(约100开尔文)。
- 促进作用:尘埃颗粒是恒星形成的“催化剂”。当气体坍缩时,尘埃会吸附在气体分子上,降低它们的动能,帮助气体聚集形成恒星核。此外,PAHs的红外辐射会加热周围气体,形成局部密度涨落,为新恒星的诞生提供“种子”。
在草帽星系,抑制作用远大于促进作用——这就是它恒星形成率极低的原因。但在更遥远的星系(如高红移星系),尘埃的促进作用可能更明显,因为那里的气体更热,需要尘埃来冷却。
3. 尘埃带的“动态变化”:被潮汐力扭曲的“帽檐”
哈勃的深场观测显示,草帽星系的尘埃带并非完美的“直线”,而是有轻微的扭曲——像被风吹皱的黑丝绒。这种扭曲,来自卫星星系的潮汐力。
草帽星系有两个已知的卫星星系:一个是矮椭圆星系NGC 4487,距离约100万光年;另一个是矮不规则星系UGC 8023,距离约200万光年。它们的引力会拉扯草帽星系的盘面,导致尘埃带扭曲。“这种扭曲是缓慢的,需要上亿年才能显现,”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的星系动力学专家何塞·冈萨雷斯(Jose Gonzalez)说,“它就像星系的‘皱纹’,记录了卫星星系的引力骚扰。”
三、中心黑洞的“低语”:从速度弥散到吸积盘的“心跳”
草帽星系的中心黑洞(质量约1.5×10?倍太阳质量),是星系的“隐形指挥家”。它的引力不仅稳定了核球,还在悄悄影响星系的其他部分——只是它的“声音”太轻,需要用最灵敏的望远镜才能听到。
1. 黑洞的“引力签名”:核球的恒星速度弥散
2009年,Keck望远镜的Keck II光谱仪测量了核球恒星的速度弥散——即恒星运动速度的差异。结果显示,核球恒星的速度弥散高达150公里/秒(银河系核球仅100公里/秒)。根据牛顿的“ virial theorem”(维里定理),这个速度弥散需要一个质量约为1.5×10?倍太阳质量的天体来束缚——这就是黑洞存在的直接证据。
更精确的测量来自2024年的VLBI(甚长基线干涉仪)观测。VLBI将全球10个射电望远镜联网,形成了一个“虚拟望远镜”,分辨率达到约10微角秒(相当于从地球看月球上的一枚硬币)。观测结果显示,核球中心有一个射电辐射源,大小约20倍史瓦西半径(约1.8×10?公里)——这正是黑洞的“阴影”轮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