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部结构的“三层地狱”:从核心到大气层的冰火分层
Gliese 436 b的“内部世界”,比表面更矛盾——它像一个被揉皱的“三明治”,每一层都上演着物理规律的“逆表演”。
1. 核心:5500°C的“金属熔炉”
Gliese 436 b的核心,是一个半径约1.2倍地球半径、质量约10倍地球质量的金属球。它的温度高达5500°C(比太阳表面还热),压力却达到了100GPa(相当于地球核心压力的2倍,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10万倍)。
在这种极端条件下,核心的成分早已不是单纯的铁镍——高压让铁与碳发生了化学反应,形成了“碳化铁合金”(Fe?C)。这种合金的密度高达7.5克/立方厘米,支撑着整个行星的引力场。
2. 液态水海洋:1000公里厚的“高压热水湖”
核心上方,是一个厚度约1000公里、质量占行星总质量15%的液态水海洋。这听起来荒谬——表面温度430°C,怎么会有液态水?答案藏在“高压”里:
海洋顶部的压力约50GPa(相当于地球海洋底部的500倍);
高压抑制了水的沸腾,即使温度达到100°C,水依然保持液态;
海洋的成分不是纯水,而是溶解了大量氢气、甲烷、硫化氢的“化学汤”——这些气体来自Ice VII的融化和核心的脱气作用。
3. Ice VII层:大气与海洋的“固态缓冲带”
在液态水海洋上方,是厚度约500公里的Ice VII层。这里的温度约200°C,压力约3GPa——刚好是Ice VII的稳定区间。这些固态冰颗粒像“雪”一样,从大气层沉降到海洋表面,融化成水,补充液态水海洋的水量。
二、Ice VII的“循环史诗”:从大气到海洋的“水之舞”
Gliese 436 b的“热冰”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系统——大气层中的Ice VII,通过“沉降-融化-蒸发”,与液态水海洋和核心进行物质交换。
1. 第一步:大气层的“冰雨”
哈勃望远镜的观测显示,Gliese 436 b的大气层中,Ice VII颗粒的直径约1-10微米,像细小的冰晶。这些颗粒在恒星风的推动下,以每秒10米的速度沉降,穿过大气层,落到液态水海洋表面。
2. 第二步:海洋的“融化引擎”
当Ice VII颗粒接触液态水海洋,高压下的融化过程瞬间发生——每克Ice VII融化,会释放约334焦耳的热量(相当于1克冰在地球融化的10倍)。这些热量被海洋吸收,维持了液态水的温度,同时将溶解的矿物质带入海水。
3. 第三步:核心的“脱气反馈”
液态水海洋的底部,与核心的金属合金接触。高温高压下,海水中的水分子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其中氢气会扩散到核心,与铁反应生成碳化铁;氧气则与硫化氢反应,生成硫酸盐。这些反应释放的能量,又反过来加热海洋,形成“热循环”。
三、生命可能性的“极端猜想”:液态水海洋里的“隐形居民”
Gliese 436 b的表面是“炼狱”,但液态水海洋里,却可能藏着宇宙中最顽强的生命——它们不依赖阳光,不害怕高温,靠化学能生存。
1. 化学能的“生命燃料”
液态水海洋是一个天然的化学实验室:
核心的脱气作用释放氢气(H?);
海水中的硫化物(H?S)与氧气反应,生成硫酸盐(SO?2?);
这些反应释放的能量,足够支持化能合成生命的生存。
2. 嗜热微生物的“天堂”
地球深海热泉中,存在嗜热古菌(如Pyrolobus fumarii),能在113°C的高温下生存,靠氧化硫化氢获取能量。Gliese 436 b的液态水海洋,温度约100°C,压力是地球深海热泉的100倍——但对嗜热微生物来说,这不是问题:
高压保护细胞膜不被破坏;
化学能足够维持代谢;
溶解的矿物质(如铁、镁)是细胞的“营养物质”。
3. 甲烷生命的“可能”
大气层中还含有甲烷(CH?),浓度约0.1%(地球大气层的100倍)。如果有生命以甲烷为代谢基础(类似地球的产甲烷菌),则可能利用氢气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烷,获取能量:
CO_2 + 4H_2 → CH_4 + 2H_2O
这种“甲烷基生命”,不需要氧气,能在高压高温的环境中存活。
四、科学意义的“范式转移”:改写系外行星的“认知边界”
Gliese 436 b的发现,不是“一颗行星的秘密”,而是整个系外行星科学的“认知革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