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物理特性的“极端档案”:比太阳大700倍的恒星
心宿二的“极端”,是它最引人入胜的地方。从大小到亮度,从温度到质量,它的每一个物理参数都远超太阳,刷新着人类对恒星尺度的认知。
1. 大小:如果放在太阳系中心,会延伸到火星轨道
心宿二的直径是7×10^8公里——这是什么概念?太阳的直径约1.4×10^6公里,所以心宿二的直径是太阳的500-700倍(不同观测数据略有差异)。如果把心宿二放在太阳系的中心,它的表面会覆盖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的轨道——火星的公转半径约1.5×10^8公里,刚好在心宿二的“表面”之外。
这么大的尺寸,是怎么测出来的?答案是干涉仪。1920年,美国天文学家阿尔伯特·迈克耳孙(Albert Michelson)和弗朗西斯·皮斯(Francis Pease)利用威尔逊山天文台的100英寸望远镜,首次测量了心宿二的角直径——约0.04角秒(相当于从1公里外看一枚硬币的大小)。结合它与地球的距离(约550光年),用三角公式算出实际直径:
D = 2 \times R \times \tan(\theta/2)
其中, R 是距离(约5.2×10^15公里), \theta 是角直径(0.04角秒=1.9×10^-8弧度),最终得到直径约7×10^8公里。
后来,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干涉仪(VLTI)用更精确的方法(比如观测心宿二表面的对流元),将直径修正为约6.9×10^8公里——依然比火星轨道稍小,但足以容纳整个内太阳系。
2. 亮度:比太阳亮10万倍,却是“虚胖”
心宿二的视星等约1.0(视星等越小,看起来越亮),在夜空中排名第16位。但它的绝对星等是-5.5——绝对星等是将恒星放在10秒差距(约32.6光年)处的亮度,因此心宿二的实际亮度是太阳的10万倍(太阳的绝对星等是4.83)。
为什么它这么亮?因为它是一颗红超巨星——恒星演化到晚期的阶段,外壳急剧膨胀,表面积增大,虽然表面温度降低(约3500K,太阳是5778K),但总辐射能量(亮度)却大幅增加。简单来说,心宿二就像一个“烧红的”:体积很大,但温度不高,亮度来自巨大的表面积。
3. 温度与颜色:猩红的秘密
心宿二的颜色是标志性的猩红色,这源于它的表面温度——约3500K。恒星的颜色与温度直接相关:温度越高,颜色越蓝(比如参宿七,K,蓝色);温度越低,颜色越红(比如比邻星,3000K,红色)。
为什么心宿二的温度这么低?因为它已经耗尽了核心的氢燃料。主序星阶段的恒星(比如太阳)通过核心的氢核聚变产生能量,维持平衡;当氢耗尽后,核心开始收缩,温度升高,点燃氦核聚变,同时外壳因核心的辐射压力而膨胀——膨胀导致外壳冷却,温度下降,颜色变红。心宿二正处于这个阶段:核心在燃烧氦,外壳已经膨胀到太阳的700倍,温度降到3500K,呈现出浓烈的红色。
4. 质量:“丢失”的恒星——初始质量与现在的差异
心宿二的当前质量约为9-12倍太阳质量,但天文学家推测,它的初始质量应该是15-20倍太阳质量。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因为质量损失——红超巨星的外层大气非常不稳定,会以高速恒星风的形式吹走大量物质。
心宿二的恒星风速度约为15公里/秒(比太阳的恒星风快3倍),每年损失的质量约为10^-6倍太阳质量(即每10万年损失一个太阳质量)。这种质量损失会持续几十万年,直到核心的氦燃料耗尽,进入更晚期的演化阶段(比如沃尔夫-拉叶星,或直接爆炸成超新星)。
三、恒星演化的“活化石”:从主序星到红超巨星的蜕变
心宿二的故事,本质上是一颗大质量恒星的“中年危机”。要理解它的现状,我们必须回溯它的“前世今生”。
1. 诞生:星云中的“种子”
约2000万年前,心宿二诞生于天蝎-半人马星协(Scorpius-Centaurus Association)——这是一个距离地球约400光年的年轻恒星群,包含数千颗大质量恒星。它的“种子”是一团密度较高的分子云,主要由氢(70%)、氦(28%)和少量重元素(2%)组成。
当这团分子云因引力坍缩时,中心温度升高到1000万K,触发氢核聚变——心宿二成为一颗主序星,质量约15倍太阳质量,亮度约太阳的10万倍(当时的它比现在亮,但体积比现在小)。
2. 中年:核心氢耗尽,开始膨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