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两年过去,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的近红外光谱仪(NIRSpec)、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ALMA)的高分辨率观测,以及更精确的数值模拟,正在一点点揭开它的“面纱”。本文作为系列终章,将深入GQ Lupi b的大气化学、形成机制与未来演化,最终回答那个核心问题:它到底是“行星”还是“恒星”?或者说,宇宙中的天体,是否真的需要这样非此即彼的分类?
一、大气探秘:JWST与ALMA的“化学显微镜”——从分子到云层的细节
GQ Lupi b的大气,是解开其身份的关键。与木星相比,它的温度更高、形成时间更短,保留了更原始的化学特征。2024-2025年,JWST和ALMA的观测数据,为我们绘制了这颗天体的“大气地图”。
1. 分子丰度:碳、氧、水的“异常比例”
JWST的NIRSpec光谱显示,GQ Lupi b的大气中:
甲烷(CH?):柱密度约为101?厘米?2,是木星的2倍;
水蒸气(H?O):柱密度约为5×101?厘米?2,与木星相当;
二氧化碳(CO?):首次检测到,柱密度约为101?厘米?2;
一氧化碳(CO):丰度比木星高3倍。
这些数据透露出两个关键信息:
碳富集: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高丰度,说明GQ Lupi b形成于GQ Lupi原始 disk 中碳含量更高的区域——可能是雪线外的“碳库”,那里有更多固态碳颗粒(如石墨、SiC),被核心吸积后带入大气;
形成温度:CO?的存在需要大气温度低于1500K(否则会分解为CO和O),但GQ Lupi b的有效温度是2000K——这说明它的云层顶部温度更低,或存在“垂直温度梯度”,底部热、顶部冷,允许CO?在对流层顶部形成。
2. 云层结构:硅酸盐与铁颗粒的“雾霾”
ALMA的毫米波/亚毫米波观测,探测到GQ Lupi b大气中的尘埃颗粒:
颗粒成分:主要是硅酸盐(MgSiO?)和铁(Fe),直径约0.1-1微米;
分布区域:集中在距表面2-5倍木星半径(约1.5-3.75万公里)的“对流层顶”;
光学厚度:云层的消光系数约为0.5,意味着它能遮挡下方50%的恒星辐射。
这些尘埃的形成,与GQ Lupi b的年轻性直接相关:它的大气仍在收缩冷却,硅酸盐和铁颗粒来不及沉降到更深的层,只能悬浮在对流层顶,形成一层“雾霾”。相比之下,木星的云层更“干净”——它的年龄已有45亿年,尘埃早已沉降或被对流混合。
3. 温度梯度:从2000K到1000K的“冷却曲线”
结合JWST的光度测量与ALMA的尘埃分布,科学家重建了GQ Lupi b的垂直温度结构:
光球层(表面):2000K,对应云层顶部的硅酸盐颗粒;
对流层中部:1500K,甲烷开始分解,CO成为主要碳分子;
平流层顶部:1000K,水蒸气凝结成冰颗粒,形成更薄的“冰云”。
这种“陡峭的温度梯度”,是年轻天体的典型特征——木星的温度梯度只有约500K(从125K到600K),因为它已经冷却了45亿年。GQ Lupi b的高温,说明它仍在“收缩放热”,尚未达到热平衡。
二、形成之辩:核心吸积vs引力坍缩的“混合剧本”——数值模拟与观测证据的碰撞
GQ Lupi b的形成方式,是争议的核心。传统理论将巨行星与褐矮星的形成对立,但最新研究显示,它的形成可能是“混合模式”——既包含核心吸积,也有引力坍缩的成分。
1. 核心吸积:小核心+气体吸积的“慢过程”
核心吸积模型的关键步骤是:
固态核心形成:在GQ Lupi的原始 disk 中,尘埃颗粒碰撞聚合,形成约10倍地球质量(M⊕)的岩石/冰核心;
气体吸积:核心的引力超过 disk 的压力,开始吸积周围的气体(氢、氦),核心质量快速增长;
停止吸积:当核心质量达到约10 M_Jup时, disk 的气体被耗尽,或核心的辐射压力阻止进一步吸积。
数值模拟显示,GQ Lupi的 disk 中,雪线外(约5 AU)的区域有足够的固体物质(约1 M⊕/AU)形成核心。若核心吸积速度为每年10?? M_Jup,约100万年就能形成5 M_Jup的核心,再吸积15 M_Jup的气体,最终达到20 M_Jup的质量——这正好落在GQ Lupi b的质量范围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