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质量:暗物质主导的“重量级选手”
仙女座的总质量约为1.5万亿倍太阳质量(银河系约1万亿倍),其中可见物质(恒星、气体、尘埃)仅占约15%,其余85%是不可见的暗物质。暗物质不发射或吸收电磁波,却通过引力束缚着星系的所有结构——如果没有暗物质,仙女系的旋臂会因旋转过快而分崩离析,恒星也会逃逸到星系际空间。
质量测量的关键是旋转曲线: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星系中恒星和气体的旋转速度,结合引力理论反推总质量。仙女座的旋转曲线显示,外围恒星的旋转速度并未随距离增加而下降(符合可见物质的引力预期),反而保持稳定——这说明存在大量暗物质晕,提供了额外的引力。
4. 距离与运动:朝向银河系的“慢跑”
仙女座与地球的距离是254±11万光年(基于造父变星、红巨星分支末端法和Cepheid变量校准的最新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它并非静止不动——仙女座正以110公里/秒的速度朝向银河系运动。这种运动通过“红移/蓝移”观测发现:大多数星系因宇宙膨胀而远离我们(红移),但仙女座的谱线显示蓝移(波长变短),说明它在靠近。
三、星系内部:恒星的摇篮、死亡的遗迹与暗物质的阴影
仙女座星系的内部结构像一本“宇宙演化的教科书”,每一层都藏着不同的故事。
1. 核球:年老恒星的“养老院”
仙女座的核球是星系的“心脏”,直径约1万光年,包含约1000亿颗恒星。这里的恒星几乎都是 Population II 恒星(年老恒星),年龄超过100亿年,金属丰度极低(金属指氦以上的元素)——它们是宇宙早期(大爆炸后约1亿年)形成的第一代恒星的后代。核球的颜色偏黄、偏红,因为老年恒星的温度较低,发出的光以可见光的长波为主。
核球中心是一个超大质量黑洞(SMBH),质量约为1亿倍太阳质量(是银河系中心黑洞Sgr A*的25倍)。通过观测核球周围恒星的运动轨迹(比如一颗名为S2的恒星,绕黑洞一周仅需16年),天文学家确定了它的质量和位置。这个黑洞相对“安静”,因为它周围的物质供应较少,吸积盘释放的辐射较弱,不像类星体那样明亮,但它的存在证明:几乎所有大型星系的中心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两者共同演化。
2. 盘状结构:恒星的“托儿所”
仙女座的盘状结构是星系的“主体”,直径约20万光年,厚度约2000光年。盘内充满了 Population I 恒星(年轻恒星),年龄从几百万年到几十亿年不等,金属丰度较高——这些恒星由盘内的气体和尘埃形成,继承了前一代恒星的重元素。
盘的核心是旋臂:仙女座有两条主要旋臂(编号为a和b),以及一些次要的旋臂碎片。旋臂的密度比盘内平均密度高2-3倍,这种密度波会压缩气体和尘埃,触发恒星形成。比如仙女座最大的恒星形成区NGC 206,直径约4000光年,包含数百万颗年轻恒星,其中许多是O型和B型大质量恒星(质量是太阳的10-100倍)。这些恒星的亮度极高,能照亮周围的气体云,形成绚丽的发射星云(如NGC 2023)——它们就像宇宙中的“灯塔”,标志着恒星的诞生地。
但大质量恒星的寿命很短:O型星只能活几百万年,B型星能活几千万年。当它们死亡时,会发生超新星爆发,将重元素(如碳、氧、铁)抛回星际介质,为下一代恒星的形成提供原料。仙女座中的超新星遗迹(如SN 1885A,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颗用望远镜观测到的超新星)就是这种“宇宙循环”的证据。
3. 星际介质:恒星的“原材料仓库”
仙女座的星际介质(ISM)包括气体(氢、氦为主)和尘埃。其中,中性氢(HI)的质量约为太阳的500亿倍,分布在盘内和旋臂中;分子氢(H?)则集中在分子云里,是恒星形成的“原料”——分子云的质量可达太阳的100万倍,温度约为10-20K(接近绝对零度),密度约为每立方厘米100-1000个分子。
当分子云在引力作用下坍缩时,会形成原恒星(Protostar),随后核心温度升高到足以引发核聚变,成为主序星。仙女座中的分子云分布与旋臂一致,说明旋臂的密度波是恒星形成的“触发器”。
4. 暗物质晕:看不见的“宇宙骨架”
仙女座的暗物质晕是一个巨大的、球形的结构,半径约为100万光年,质量约为1.3万亿倍太阳质量。它的密度随距离增加而下降,但延伸范围远超可见的星系盘。
暗物质的存在有多重证据:
旋转曲线:如前所述,外围恒星的旋转速度未随距离下降,说明有额外引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