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与“猎户座大星云分子云1”(OMC-1)的“反馈循环”
OMC-1是猎户座大星云核心的分子云,质量约为10?倍太阳质量。它的演化与M42的恒星形成密切相关:
恒星形成的反馈:M42的四合星和原恒星的辐射、恒星风会加热OMC-1的气体,增加其压力,阻止进一步的坍缩。
分子云的反馈:OMC-1的引力会吸引四合星的恒星风,将其减速并转化为热能,减少辐射压对星云的侵蚀。
这种“反馈循环”让猎户座大星云的恒星形成效率保持在5-10%(即分子云质量的5-10%会转化为恒星)——这是银河系内恒星形成区的“平均水平”。
3. 与银河系星际介质的“连接”
猎户座大星云的气体最终会回到银河系的星际介质:
恒星风与喷流:四合星的恒星风和原恒星的喷流会将气体吹向星际空间,速度达100-1000公里/秒。
超新星爆发:未来,四合星会演化成超新星,爆炸会将大量气体抛入星际介质,速度达公里/秒。
这些气体与银河系的星际介质混合,形成新的分子云——比如,银河系旋臂中的“英仙座分子云”,就可能包含来自猎户座大星云的物质。
四、最新观测:韦布与ALMA的“细节革命”
近年来,韦布太空望远镜(JWST)和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ALMA)的观测,让猎户座大星云的演化细节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
1. 韦布的“星前核心”发现
韦布的红外观测穿透了星云的尘埃,首次捕捉到数十个星前核心(Pre-stellar Cores)——分子云中即将形成恒星的“种子”。这些核心的直径约0.1光年,质量约0.1倍太阳质量,温度约10K,正处于坍缩的前夕。
其中一个核心(编号“OMC-1S”)的密度高达每立方厘米10?个分子,是银河系内最致密的星前核心之一。天文学家预测,它将在未来10万年内坍缩形成一颗原恒星。
2. ALMA的“原行星盘”细节
ALMA的毫米波观测显示,猎户座大星云中的原恒星已经形成了复杂的原行星盘:
IRS 43原恒星:它的吸积盘直径约100天文单位,分为两个层次——内侧是“岩石盘”(富集硅、铁),外侧是“气体盘”(富集氢、氦)。盘里还有两个“间隙”,说明已经有两颗行星在形成,清除了间隙内的物质。
HL Tauri(邻近星云):虽然不在M42内,但ALMA拍摄到它的原行星盘有“环状结构”,说明行星正在通过“引力共振”清除盘内的物质——猎户座大星云的原恒星可能正在经历同样的过程。
3. 喷流的“磁场结构”
韦布和ALMA联合观测发现,原恒星的喷流具有有序的磁场结构——磁场线沿着喷流方向排列,像“导线”一样引导物质流动。这种磁场结构能将喷流的能量集中,加热周围的尘埃,使其发出红外线。
五、未来演化:从星云到星团的“最后一公里”
猎户座大星云的演化不会永远持续——约100万年后,它将逐渐消散,最终变成一个疏散星团(Open Cluster)。
1. 星云的“消散”:辐射与恒星风的“清扫”
四合星的恒星风和辐射压会逐渐吹散星云的气体:
第一阶段(10万年内):四合星的辐射压会电离星云的外围气体,形成“电离前锋”,将中性气体转化为等离子体。
第二阶段(100万年内):恒星风会将剩余的气体吹向星际空间,星云的可见光会逐渐消失,只剩下四合星群和疏散星团。
2. 疏散星团的形成:恒星的“离家出走”
当星云的气体消散后,剩下的恒星会形成一个疏散星团——成员星会因为引力相互作用而逐渐分散,最终融入银河系的恒星群中。
四合星群本身就是疏散星团的雏形:它的四颗恒星通过引力束缚在一起,但未来会因为恒星的演化(比如θ1 C膨胀成超巨星)而分散,成为独立的恒星。
3. 元素的“回归”:宇宙循环的完成
星云消散后,它的元素会回到银河系的星际介质:
重元素:氧、碳、铁等会与星际气体混合,成为下一代恒星的原料。
尘埃:硅酸盐和碳颗粒会被恒星风带到星际空间,成为新行星的“建筑材料”。
我们的太阳,就是这样一个“循环的产物”——它形成于约46亿年前,它的元素来自更早的星云,而那个星云的元素,又来自猎户座大星云这样的“恒星摇篮”。
六、结语:猎户座大星云——宇宙的“创造车间”
猎户座大星云不是一片“死气沉沉”的气体云,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创造车间:它将前代恒星的死亡遗产转化为新恒星的原料,将简单的氢氦转化为复杂的行星系统,将宇宙的“简单汤”熬成“生命的浓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