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位置:银河系的“后院”
南极墙距离我们并不远——它的“重心”距离地球约5亿光年,是离银河系最近的大型宇宙结构之一。相比之下,着名的“斯隆长城”(Sloan Great Wall)距离我们约10亿光年,跨度也只有13.7亿光年,几乎和南极墙一样大,但远不如它近。这种“邻近性”让南极墙成为研究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绝佳样本——就像研究一棵树的生长,近处的枝桠比远处的更容易观察细节。
3. 结构:纤维状的宇宙通道
南极墙的形状像一根被拉长的纤维,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核心部分:位于南天极附近,包含多个星系团,比如“南极星系团”(South Pole Cluster)和“天燕座星系团”(Apus Cluster),这些星系团的中心有巨大的椭圆星系,质量可达1013太阳质量;
延伸部分:向西北方向延伸,穿过银河系的隐匿带,连接到本超星系团的边缘;
末端部分:向南天极方向逐渐变细,最终消失在宇宙的深处。
这些纤维结构并非静止不动——它们像宇宙中的“河流”,里面的星系正沿着纤维的方向运动。根据波马雷德团队的观测,南极墙中的星系正在以每秒数百公里的速度向核心部分聚集,这是引力作用的结果:暗物质的引力将星系吸引到纤维的高密度区域,就像水被吸进水管一样。
4. 隐藏的原因:银河系的“自我遮挡”
南极墙之所以长期未被发现,根本原因在于银河系自身的结构。我们生活在银河系内部,就像住在一栋大楼里,很难看到大楼外的全貌。银盘的尘埃带不仅遮挡了可见光,还干扰了射电和红外观测——虽然射电波能穿透尘埃,但早期射电望远镜的灵敏度不够,无法探测到遥远星系的信号。直到SDSS和eBOSS这样的光谱巡天项目,用红移数据“绕过”了尘埃的遮挡,我们才得以看到南极墙的真面目。
五、宇宙学的“拼图”:南极墙的意义
南极墙的发现,不仅仅是一个“找到新天体”的故事,它对我们理解宇宙的本质有着深远的影响。
1. 验证ΛCDM模型:宇宙结构的形成机制
ΛCDM模型(Lambda-Cold Dark Matter Model)是目前宇宙学的标准模型,它认为宇宙由68%的暗能量、27%的暗物质和5%的普通物质组成。暗物质的引力是宇宙结构形成的驱动力——从小尺度的密度涨落(比如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的微小温度差异)开始,暗物质逐渐坍缩形成暗物质晕,然后普通物质被吸引到晕中,形成星系、星系团和纤维结构。
南极墙的存在,完美符合ΛCDM模型的预测。它的纤维状结构正是暗物质引力作用的结果,而它的质量分布也与模型的计算一致。正如波马雷德所说:“南极墙就像宇宙学的‘化石’,它记录了暗物质如何在宇宙早期坍缩,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结构。”
2. 理解本地群的运动:银河系的“引力伙伴”
我们的银河系属于“本星系群”(Local Group),包含银河系、仙女座星系(M31)、三角座星系(M33)以及约50个矮星系。本星系群又属于“本超星系团”(Local Supercluster),而南极墙正好位于本超星系团的边缘。
通过观测南极墙中星系的运动,天文学家发现,南极墙的引力正在影响本星系群的运动。比如,仙女座星系正以每秒110公里的速度向银河系靠近,除了两个星系之间的引力,南极墙的引力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未来,当银河系与仙女座星系合并成一个更大的椭圆星系后,这个新星系可能会被南极墙的引力捕获,成为它的一部分。
3. 探索宇宙的未来:大尺度结构的演化
南极墙的演化历史,也让我们看到了宇宙的未来。随着宇宙的膨胀,纤维结构中的星系会逐渐远离彼此,但暗物质的引力会让它们保持连接——就像一根被拉长的橡皮筋,虽然两端在分开,但内部依然紧密。南极墙可能会在未来几十亿年里继续增长,吸收周围的星系和暗物质,成为更大的宇宙结构的一部分。
六、未结束的故事:南极墙的“内部秘密”
南极墙的发现,只是揭开了它神秘面纱的一角。我们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回答:
南极墙的核心部分有多少个星系团?它们的质量分布是怎样的?
南极墙中的暗物质晕是如何分布的?它们如何影响星系的形成?
南极墙与其他宇宙结构(比如斯隆长城)是否有连接?
这些问题,需要更先进的望远镜和更深入的观测来解决。比如,即将发射的南希·格雷斯·罗曼太空望远镜(Nancy Grace Roman Space Telescope)和欧洲极大望远镜(European Extremely Large Telescope,E-ELT),将能更精确地测量星系的红移和分布,绘制出更详细的三维宇宙地图。而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quare Kilometre Array,SKA)则能通过射电波穿透尘埃,观测南极墙中的中性氢气体,揭示纤维结构中的气体流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