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冰质巨行星的“婴儿期”:北落师门b的本质
既然北落师门b是巨行星,它的成分是什么?为什么会位于碎片环的间隙?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回到巨行星形成的两种理论:
核心吸积理论:行星先形成一个固态核心(由冰和岩石组成),质量达到10倍地球以上时,开始吸积周围的氢氦气体,最终成为气体巨行星(如木星、土星);
引力不稳定理论:原行星盘的某部分因密度波动,直接坍缩形成巨行星,无需固态核心(类似恒星的形成)。
北落师门b的情况,完美支持核心吸积理论。首先,它的质量是木星的3-10倍——如果是引力不稳定形成的,质量应该更大(至少几十倍木星);其次,它的轨道位于碎片环的间隙,说明它正在“成长”:通过吸积环中的冰和岩石,逐渐积累核心质量。
更关键的证据来自大气成分。2022年,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用近红外相机(NIRCam)对北落师门b进行了光谱观测,发现它的大气中含有甲烷(CH?)和一氧化碳(CO)的吸收线——这是冰质巨行星的典型特征。木星和土星的大气中也含有甲烷,但北落师门b的甲烷丰度更高,说明它的温度更低(约-220℃),且冰质成分更丰富。
天文学家推测,北落师门b目前处于“冰质核心阶段”:它的固态核心已经形成(质量约10-20倍地球),正在吸积周围的冰粒和岩石,同时偶尔捕获一些气体。但与木星不同,北落师门的恒星风更强(因为更年轻、更亮),可能抑制了它的大气吸积——所以它至今仍未成为“气体巨行星”,而是保留了更多冰质特征。
五、碎片环的“互动游戏”:行星与尘埃的共生关系
北落师门的碎片环,不仅仅是一个“背景板”——它与北落师门b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引力互动,这种互动恰恰揭示了行星形成的关键机制。
首先,环隙的形成:北落师门b的引力会“拖拽”轨道上的尘埃,要么将它们甩出去,要么让它们坠入恒星。根据数值模拟,一颗质量为5倍木星的行星,在133AU的轨道上运行,刚好能清空一个宽度约10AU的间隙——这与哈勃观测到的环隙完全吻合。
其次,环的“结构”:碎片环并非均匀的圆盘,而是有两个明亮的“团块”,分别位于间隙的内侧(120AU)和外侧(145AU)。天文学家认为,这些团块是行星的“共振陷阱”——环中的尘埃会与北落师门b形成轨道共振(比如3:2或2:1的周期比),被“困”在特定轨道上,逐渐聚集形成团块。这类似于土星环中的“牧羊犬卫星”(如土卫六),通过引力维持环的结构。
最后,尘埃的“供应”:碎片环的尘埃来自哪里?一种可能是彗星碰撞——环中存在大量冰质彗星,它们碰撞后产生尘埃;另一种可能是行星的“喷发”——北落师门b的引力扰动,会将环中的物质“弹”向恒星,形成彗星,再撞击其他天体产生尘埃。这种循环,让碎片环始终保持活跃,成为行星成长的“原料库”。
六、对比太阳系:北落师门b是“年轻版的海王星”吗?
看到北落师门b的特征,很多人会联想到太阳系的冰质巨行星——海王星或天王星。但两者有明显的不同:
轨道距离:海王星距离太阳约30AU,而北落师门b距离恒星约133AU——是海王星的4倍多。这是因为北落师门的原行星盘更大(半径140AU),给了行星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质量:北落师门b的质量是木星的3-10倍,而海王星的质量仅为木星的17%(约17倍地球质量)。这说明北落师门b的核心更大,成长速度更快;
年龄:北落师门只有4亿年,而太阳系已经45亿年。北落师门b相当于“4亿年前的海王星”——那时海王星的核心才刚刚形成,还未吸积足够的气体。
换句话说,北落师门b是人类第一次“看到”太阳系早期的海王星——它让我们得以窥探冰质巨行星的成长过程:从一个微小的尘埃团,到一个固态核心,再到最终的气体巨行星。
七、未解之谜:北落师门b的“未来命运”
尽管我们已经了解了北落师门b的很多特征,但它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它会成为气体巨行星吗? 目前它的质量是木星的3-10倍,离成为气体巨行星(需要吸积大量氢氦)还差得远。但北落师门的原行星盘还有大量气体(环的尘埃说明气体未被完全清除),如果它的引力足够强,未来可能会继续吸积气体,变成像木星那样的巨行星;
它的卫星系统呢? 木星有79颗卫星,土星有82颗,北落师门b是否也有卫星?JWST的后续观测可能会发现它的卫星——如果有的话,这些卫星可能形成于它的引力盘,类似于太阳系的伽利略卫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