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气中的水信号:哈勃与JWST的“光谱解码术”
K2-18b的真正“出圈”,是在2019年。当年,由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的天文学家安吉洛斯·齐阿拉斯(Angelos Tsiaras)领导的团队,利用哈勃空间望远镜的宽场相机3(WFC3),对K2-18进行了13次凌日观测,收集了行星大气的近红外光谱数据。
1. 如何从光谱中“闻到”水?
行星凌日时,恒星的光线会穿过行星的大气层,不同分子的原子会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形成吸收线。水蒸气(H?O)的吸收线主要出现在1.4微米和1.9微米的近红外波段——这两个波段恰好是WFC3的观测范围。
通过分析凌日前后的恒星光谱差异,团队发现:在1.4微米处,光谱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吸收谷——这是水蒸气的特征信号。更严谨的是,他们用计算机模型模拟了不同大气成分的光谱,排除了甲烷、氨等其他分子的干扰,最终确认:K2-18b的大气中含有水蒸气,丰度约为0.02-0.05%(即每个大气分子中,有2-5个是水分子)。
2. JWST的“二次验证”:更精确的“水含量账单”
2021年,NASA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的近红外成像仪和无缝光谱仪(NIRISS)对K2-18b进行了更深入的观测。JWST的分辨率是哈勃的2-3倍,能更精准地分离恒星和行星的光谱。结果显示:K2-18b的水蒸气丰度约为0.04%,与哈勃的结果一致,且未检测到明显的甲烷(CH?)或氨(NH?)信号——这进一步支持了“大气中含有液态水”的结论。
四、K2-18b的真实面貌:超级地球还是迷你海王星?
K2-18b的参数(质量8.6倍地球,半径2.28倍地球)引发了天文学界的争论:它到底是“超级地球”(岩质行星,有薄大气)还是“迷你海王星”(气态/冰质行星,有厚大气)?
1. 密度计算:线索藏在“质量/半径比”里
行星的密度=质量/体积。K2-18b的体积是地球的11.8倍(半径2.28倍,体积是半径的立方),质量是地球的8.6倍,因此密度约为2.4 g/cm3——远低于地球的5.5 g/cm3,也低于海王星的1.6 g/cm3,但高于金星的5.2 g/cm3。
这个密度说明:K2-18b不是纯岩质行星(岩质行星密度约5-6 g/cm3),也不像海王星那样全是氢氦气体(密度约1.6 g/cm3)。更可能的模型是:它有一个岩石/冰质核心(质量约5倍地球),外面包裹着浓厚的氢氦大气(厚度约1000公里),大气中混有水蒸气、二氧化碳等分子。
2. 大气结构:从“热顶”到“可能的海洋”
根据数值模拟,K2-18b的大气顶层温度约为-10℃(因距离恒星近,但因大气削弱辐射,温度不高),随着深度增加,温度逐渐上升至100℃以上。如果大气压力足够高(比如10-100倍地球大气压),水蒸气可能在高层大气凝结成云,甚至在行星表面形成液态水海洋——就像地球的深海,被厚厚的冰层覆盖,或者直接暴露在大气中。
五、宜居性的争议:潮汐锁定与“生命的可能边界”
尽管K2-18b有大气水,但它的宜居性仍存在争议——核心问题是“潮汐锁定”。
1. 潮汐锁定:一面永远白天,一面永远黑夜?
K2-18b的轨道周期仅33天,而K2-18的自转周期约为35天(接近同步自转)。因此,K2-18b很可能被潮汐锁定:始终以同一面朝向恒星,形成“白昼面”(永久日照)和“黑夜面”(永久黑暗)。
白昼面的温度可能高达200℃(因直接接收恒星辐射),而黑夜面的温度可能低至-100℃。这样的极端温差,是否能让液态水存在?
2. 大气环流:化解“冰火两重天”的关键
但最新的气候模型显示:如果K2-18b有浓厚的氢氦大气(压力>10倍地球大气压),大气会形成强大的全球环流——白昼面的热空气上升,流向黑夜面,释放热量;黑夜面的冷空气下沉,流向白昼面,补充能量。这种环流能将白昼面的热量传输到黑夜面,使全球平均温度维持在0-100℃之间——正好是液态水存在的范围。
换句话说,即使被潮汐锁定,K2-18b的大气也能“抹平”极端温差,让液态水在全球范围内存在。
六、科学意义:从“发现水”到“重新定义宜居行星”
K2-18b的发现,对系外行星研究的意义远超“找到一颗有水的行星”:
1. 打破了“红矮星周围无宜居行星”的偏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